可口伙食养胖大家
这批学生全部来自新疆喀什。到火车站迎接的老师一见面就吃了一惊,150名学生中最大的21岁,最小的才13岁,有的是初中毕业生,有的是高中辍学生,还有的人已经多年游走于全国各地靠卖羊肉串谋生。
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经历不同,要一下子把他们捏拢在一个集体里,真是件难事。学校新疆部主任冯志雨说,新疆孩子的家境也有不小的差异,有的同学家里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肉,到了上海后,国家规定给他们每天19元的伙食费标准。不到一个学期,许多同学出现了发胖的迹象,有个男生一下子胖了14斤。记者记录下了3月21日那天的一日三餐。早餐:葱油烤饼、鸡蛋、西红柿汤;午餐:辣子鸡块、蒜苔炒肉、南瓜、黄瓜炒蛋;晚餐:拌面、鸡腿。此外,每周还会供应馕,每天还有水果。
学汉语幸遇志愿者
新疆学生刚来上海时,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能听会说汉语,有的竟一点也开不了口。出人意料的是,仅过了不到半年,即便是原来说不了几句汉语的学生,普通话交流能力也有了突飞猛进。这样的改变,融入了全校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与帮助。
早在新疆孩子进校前,群益职校在全校学生中招募了30名汉语志愿者。他们利用每天的早自修和晚自修时间,辅导新疆同学大声朗读每一个汉语单词、每一句日常用语。“小老师”的耐心和细心,也深深打动了新疆的小伙伴们。玛日耶姆同学说:“辅导的时候他们会认真地为我们领读,细心地纠正每一个发音,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汉语发音标准多了。”
吕思锐同学是汉语志愿者中的一员,他说:“内职班的同学特别能吃苦,晚自修的时候他们都很自觉地学习,没有一个人做别的事,能和他们交朋友,我真的很开心。”
昂扬向上收获进步
阿卜杜外力同学选的是汽修专业,梦想着将来能回家乡开一家自己的修车店。在学校里,他除了当新疆部的学生会主席,还是新疆部宿舍楼的楼长。他会时常到各班了解同学们的思想情况,帮助大家一同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而同学们也都十分喜欢这位像大哥哥一样的学生干部。“作为楼长,我每天早上5时30分就起床了,安排各楼层长检查内务,每周还要召集班干部会议,总结一周来大家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并布置下一周的工作,通过为大家的服务,我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阿卜杜外力说,最近他被评为了闵行区优秀共青团员,还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