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新民环球
     
本版列表新闻
选择去瑞士德国发展事业 并非在“《雪绒花》旋律中跳舞”~~~
选择去瑞士德国发展事业 并非在“《雪绒花》旋律中跳舞”~~~
选择去瑞士德国发展事业 并非在“《雪绒花》旋律中跳舞”~~~
选择去瑞士德国发展事业 并非在“《雪绒花》旋律中跳舞”~~~
     
2012年03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选择去瑞士德国发展事业 并非在“《雪绒花》旋律中跳舞”
欧洲失业者走出国门“北漂”打工
唐昀
■西班牙失业者排队等待求职机会
▲在瑞士餐厅工作的葡萄牙女子
▲在德国打工的西班牙姑娘奇加拉与前来探望她的母亲拥抱告别
■葡萄牙青年马塞尔加入“北上”大军
■西班牙工程师桑迪诺和富恩特到慕尼黑找工作
  文/唐昀

  金融危机令欧洲近1700万人失业,许多人把目光投向经济保持良好的瑞士和德国,希望在那里开启一片新天地。 

  然而,“北上”发展并非“在《雪绒花》的旋律中跳华尔兹”,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占领”瑞士山村 

  第一眼望去,瑞士特舍是一个典型的阿尔卑斯山村:古老的木屋、一座教堂,一间商店,一家面包房。但近来,这里最常听见的语言已经不是当地母语德语,而是葡萄牙语。商店里满是葡萄牙特产:腌制鳕鱼和红葡萄酒。 

  多年前,瑞士人投票决定不加入欧盟,但签署了若干欧盟协议,允许人员和劳工自由流动。金融危机以来,欧洲一片愁云惨雾,瑞士经济却基本健康,失业率仅为2.8%,收入保持相对高位。 

  去年,超过14万人前往瑞士就业,比2010年增加6%。他们大多来自欧盟成员国,尤其是欧元重灾区国家,包括葡萄牙。 

  约朗德·卡瓦略15年前第一次来到特舍,那时村里只有几名外国人。如今情况大变。“葡萄牙人占了一半人口,走在大街上、商店里,任何地方你都可以说葡萄牙语。” 

  去年,她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同胞在“北上”。“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别无选择,”她说,“如果在葡萄牙每个月挣700欧元还不能解决温饱和房租,那还不如来瑞士。” 

  特舍现有人口1270人,其中外国人超过700多,绝大多数是葡萄牙人。他们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偏僻山村落脚,是因为位于几公里外的度假胜地采尔马特的兴起。 

  那里有很多工作本地人无法胜任,比如建造酒店、服务餐饮等;还有一些工作当地人不愿意做,比如打扫客房、清理吧台等。纵观瑞士旅游业,基本仰仗外国劳工支撑。 

  21岁的马塞尔今年毕业,随即加入“北上”大军。“我在葡萄牙找了一圈,一无所获。在这里,我得到这个工作机会。”他的工作是在采尔马特饭店洗盘子,另外两个搭档也是葡萄牙人。 

  “我非常想念家人、朋友、家乡,想念一切,”马塞尔说,“这对我来说很难,但我能行,我很坚强。” 

  作出艰难选择 

  慕尼黑机场大巴每天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乘客送往市中心,何塞·桑迪诺和胡安·阿尔贝托·富恩特便是其中两位。他俩均三十出头,是来自西班牙南部马拉加省的工程师,金融危机让他们失业,不得不北上寻找工作机会。 

  他们在慕尼黑地铁站问询处用蹩脚的德语询问路线,然后坐了很长时间地铁,中途又迷路了几回,总算找到了暂时居住地———青年旅舍。那里大多是年轻背包客,房间狭小,设施简陋,只有两张木床,一张写字台和一个衣柜。 

  桑迪诺说,很难想像,不久前,他还在西班牙一家咨询公司工作,收入颇丰。后来,西班牙房地产业崩溃,波及他所在公司。 

  他坐在床头,回忆当天早晨与女友和家人告别的情景。“决定北上十分艰难。我的女友已经怀孕,现在只能独自在家。” 

  富恩特说,他完全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并得到很好照顾,但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如果你发出去无数求职简历,却通通石沉大海,你不得不走出去找工作,不能坐等。” 

  西班牙的失业问题,让成千上万拥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们走出国门,去国外寻找发展机会,而德国是主要目的地。 

  长期居住在慕尼黑的西班牙人克里斯蒂娜·里克说,过去一年里,她收到许多失业的西班牙朋友发来的电子邮件,向她咨询德国就业问题。于是,她在“脸谱”网站开设“西班牙人在慕尼黑”页面,每天有无数人询问求职、租房、医保、德语课程和职业培训等相关问题。 

  并非全是坦途 

  走出国门,北上发展,并非想像中那么容易。正如里克所言,“这不是在《雪绒花》的旋律中跳华尔兹”。 

  里克说,那些无准备的人往往会遭遇挫折。很多西班牙人是听了去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发出的呼吁“到德国来”而北上的,他们大都未对现实困难多加思量。“我看到很多人来之后,兜一圈就走了,有的直接打道回府。他们有文凭,但既不会说英语,也不会说德语。” 

  德国的职业培训教育非常发达,甚至一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也需要培训证书。比如,如想在宠物店工作,你必须证明曾受过相关职业培训。 

  此外,文化差异有时也会带来一些麻烦。22岁的西班牙姑娘帕特里夏·奇加拉3个月前来到德国,在一家餐饮公司上班。她说,适应德国人的交往习惯是一个挑战。在西班牙,朋友和邻里之间相互拜访无需事先告知,他们不但会表示欢迎,而且会以咖啡、啤酒热情款待。“但在德国,你必须事先预约,有时得等几天,有时是几个星期。” 

  20岁来自马德里的安娜·阿巴德就来到慕尼黑做保姆。她说,一年来,她结交了不少德国朋友。“德国人一开始显得非常封闭,但最终你会发现,他们其实一点都不冷漠。我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好朋友。” 

  类似的矛盾也发生在瑞士。特舍的卡瓦略说,一些看起来很小的文化差异有时会破坏村里的和谐。“你知道,葡萄牙人很喧嚣,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她笑着说,“当地人晚上9时就睡觉,有的甚至8时半就上床,他们实在不喜欢我们一直闹到晚上10时。所以我们必须适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2011年度上海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1年度上海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民生·财经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法治视窗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A25版:公众服务
   第A26版:理财·周末看点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家装之窗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1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2版:新民环球/人物·教育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2版:新智
   第B13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14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15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16版:生活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
   第B20版: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
   第B22版: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
   第B24版:新民楼市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品牌专题
   第C03版:名品风尚
   第C04版:城市品质
   第C05版:单品主张
   第C06版:男士部落
   第C07版:资讯柜台
   第C08版:标志橱窗
欧洲失业者走出国门“北漂”打工
感受欧洲之痛 瑞士恐难避免
热点锁定:
导读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A29欧洲失业者走出国门“北漂”打工 2012-03-30 2 2012年03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