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80后海归借鉴日本“介护制度”在申城探索养老新模式——~~~
80后海归借鉴日本“介护制度”在申城探索养老新模式——~~~
80后海归借鉴日本“介护制度”在申城探索养老新模式——~~~
     
2012年03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80后海归借鉴日本“介护制度”在申城探索养老新模式——
中等收入老人“居家照护”遇瓶颈
姚丽萍
新民图表 制图 戴佳嘉(图片来源CFP)
  本报记者  姚丽萍

  每月有养老金,还有子女孝敬的补贴,实际月收入3000元-5000元,这样的中等收入老人在申城为数不少。这些老人一旦有需要,如何实现专业的“居家照护”?

  张军是“80后”,日本留学回沪后,他的理想是开一家公司专门为老人提供“居家照护”。4个月前,他梦想成真。4个月的创业经历让他发现,在快速老龄化的上海,他的事业既有广阔空间,也有现实瓶颈。

  上海“居家照护”需求大

  张军周围不少朋友的父母依次迈进“花甲之年”,这些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政府发布的老龄人口信息也显示,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开始陆续进入老年期,逐渐成为新增老年人口的主体。忙碌的独生子女就是想照顾病中的老人,也是有心无力。而且,这些老人多是地地道道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是“低保老人”,不享受政府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的种种优惠。

  张军还看到,不少三甲医院都挤满了打吊针的老人,其中不少人不是医治无望,就是治疗后需要回家康复,但老人们还是想留在大医院里。

  如此“拥挤”的一个原因是,老人们青睐医院里专业的医护,还能享受医保报销,这些都要好过住养老院或者请护工。但“拥挤”是有代价的——卫生部曾经有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如果按照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时间是12天计算,一个患者占用一张床一年,就会影响30个患者住院治疗,在三甲医院,一张床被占用一年的成本高达20多万元。

  “如果老人们能在家中得到照护,不仅能缓解医院里的拥挤,更是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现实问题。”张军说,日本是老龄化国家,借用“介护制度”为老人提供居家护理;是否可以借鉴“介护”,化解申城老人居家护理难题,他想试试,就在工商注册登记了居家老人照护机构。

  一些项目可否医保支付

  老人常年卧床,护理人员帮老人预防褥疮;老人有吞咽功能障碍,吃饭前,护理人员帮助老人活动口腔肌肉,防止食物误入气管;洗澡前,护理人员为老人量了血压,再试试水温,状况可以,再入水……

  总之,居家护理要干的活儿,不是一般钟点工能干的,也不是医院里的医生护士要干的,而是受过专门医疗训练的专业人士,上门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照护服务。目前,张军的公司一共为10多位老人提供“居家照护”。

  “价格,是目前遇到的关键问题。”张军说,如果收费低了,公司就难以为继;如果收费高了,老人们承受不起,“其实,不少基本护理项目,住院的话,是可以享受医保的。但如果在家里由我们提供服务,目前是不能由医保支付的。”

  这10多位老人的经济状况大多属于中等收入,服务费用是60元/小时-120元/小时,平均70元/小时。“如果居家护理的一些基本项目也能享受医保,那一定会让更多的老人‘付得起’。”张军说。

  靠什么吸引年轻人入行

  张军的公司规模很小,除了他,专业医护人员只有9个人,其中有一名全科医生,还有康复师、护士,员工平均年龄超过了40岁;医生和护士都有职业资格,也都曾在外地医院从业。

  那位全科医生的工作是为老人们提供健康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由护理人员提供不同的照护。依照日本等国家的“居家照护”经验,一位评估师能为100位老人提供评估服务。“所以,现在我们有一位全科医生做评估师,够用了;可如果有一天,现实条件允许更多中等收入老人接受‘居家照护’,人才将是我们遇到的一大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靠什么来吸引年轻人入行?”张军说。

  要解决评估师的人手问题,张军从市老年学学会得到的建议是——尝试跟社区医院合作,实现资源互补。这种合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一旦老人发生突发情况,由于社区医生事先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第一时间的急救也更容易对症下药。

  真正让张军担心的是,目前,“居家照护”还不是国家职业大典里的一个专业岗位。“但一种普遍规律是,只有职业化,才能专业化;只有专业化,才能吸引年轻人从业。很期待势不可挡的老龄化,能让‘居家照护’的职业化之路不太漫长。”张军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2011年度上海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1年度上海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民生·财经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法治视窗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A25版:公众服务
   第A26版:理财·周末看点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家装之窗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1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2版:新民环球/人物·教育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2版:新智
   第B13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14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15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16版:生活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
   第B20版: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
   第B22版: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
   第B24版:新民楼市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品牌专题
   第C03版:名品风尚
   第C04版:城市品质
   第C05版:单品主张
   第C06版:男士部落
   第C07版:资讯柜台
   第C08版:标志橱窗
中等收入老人“居家照护”遇瓶颈
本市户籍老年人口有3个特点
浦东新区老年人口数量最多
新民晚报焦点A03中等收入老人“居家照护”遇瓶颈 2012-03-30 2 2012年03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