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避开瓦格纳的歌剧,虽然我的确收集了他歌剧的DVD,但始终没看,我怕我欣赏不了,亦担心我会读不懂他的戏剧思想。
这回终于在国家大剧院看了《漂泊的荷兰人》,我发现我原来是如此热爱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作家。音乐家和思想家——是的,不能仅仅以歌剧来概括他的艺术,他为自已的作品独创的那个词语是正确的:音乐戏剧。在他的作品中,音乐、戏剧与文学密不可分,它们紧密地联接着并通往瓦格纳所要表述的哲思,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一部所谓的歌剧,是用来表达哲学的。
瓦格纳是一位无可争议的天才,令我高山仰止。《漂泊的荷兰人》震撼我的不仅是太好听的旋律和歌曲(最重要的是歌词,那是通达他思想的必经之路)以及如同钟表般精确的文学节奏,更是他在剧中所反映出的哲学思想。但在观剧时,我又惊异于结局的庸俗与浅薄,就象是那个喧嚣一时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我以为这大约是瓦格纳早期的作品,他隐约感悟到了人生的虚无,但因为年轻而无法将这一“发现”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虽然这部戏的确震撼我了,我只是意犹未尽——那个太令人感到失望的尾声让我困惑不解。
后来才知道,在瓦格纳的原剧中,那位女主人公翁的归宿是投海殉情而非与菏兰人冰释前嫌皆大欢喜。这时,我不知为何松了一口气,心想,哦,这才是真正的瓦格纳,他终究没让我失望。
这次首演《漂泊的荷兰人》,应该说基本是成功的,美中不足的是乐队,还有舞美的喧宾夺主,音美的"辉煌"多少遮掩了瓦格纳的戏剧思想。最大的问题是导演对结局的篡改。但凡读懂了瓦格纳虚无主义哲学观的人,都会为此而困惑:他究竟出于什么原因要做出如此的改动?
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讲述的是“此岸与彼岸”的命题,以貌似救赎的主题抒发的却是人生之虚无。波涛汹涌的大海只是命运的转喻(所以反复出现“海上漂泊”的主题意象),而剧中人物则象征着人生在世的困境(瓦格纳使用了“被诅咒”这一可怕的词语)。爱情在这部剧中只是瓦格纳招摇的一个诱人的幌子,他本意是让漂泊者(漂泊的荷兰人)寻找永恒的忠诚的爱情(坚实的可以依傍的大地,由女性予以象征),其结果却是徒劳与失败,由此弥漫出巨大的人生虚无感。
导演可能以为最后一分钟的改动无伤大雅,可是将悲剧变为喜剧,将生离死别改为皆大欢喜,无异谋杀了瓦格纳的戏剧灵魂。艺术作品的精魄常在结局出现,而这部戏剧从第一幕开始,就在酝酿与铺垫。我以为,悲剧结局是瓦格纳的思想原则。
有人说,《漂泊的荷兰人》其实不是悲剧,此一说法我绝不认同。一个被诅咒永生只能漂泊在海上的菏兰人,不想屈服于命运的诅咒,而渴望脱离此岸去彼岸寻找能够忠诚于他的爱情,唯有达致理想,才能让他摆脱那个可怕的诅咒,脱离苦海,远离死亡。而在陆地上,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是心中响彻着一个关于传奇漂泊人的歌曲,她迷恋着那个漂泊者,渐渐爱上了那个漂泊者,坚信唯有她可以拯救那个漂泊的人生。命运终于将那个漂泊的荷兰人送入了她的怀抱,让她欣喜若狂——或许在她看来,那就是一次命运的恩赐,她们彼此有了神圣的承诺:荷兰人找到他一直寻找的归宿,而姑娘则找到了她梦寐以求的爱情。
可命运对人的捉弄常常是始料不及且阴错阳差的,当有一天荷兰人发现这位能够救赎他灵魂的女子被另一个男人所纠缠,误以为他心爱的女人、他的拯救者,背叛了忠诚,背叛了他们彼此间曾经的誓言,于是他再度认定他的宿命在海上,在那个被诅咒的命运之苦海中,唯能让他永恒的安生之所是死亡。巨大的海涛声淹没了那位可怜女子的呼唤和解释,漂泊的荷兰人又一次扬帆出海了,女子在万般无奈的绝望之下投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以殉情的方式来表达她对漂泊者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而启航的漂泊者亦在巨浪的袭击下随船沉没。
这就是《漂泊的荷兰人》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故事的结局正是这部戏剧的戏核---它清晰地指向了瓦格纳的虚无观,指向了瓦格纳关于人生的存在哲学,那时的他显然是一位带有强烈宿命感的悲观论者。
请问,改动了结局,还是瓦格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