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小区里新搬来了一家住户,据说是从宝岛台湾过来的。一家三口,男人自己当老板开了一家电子厂,女人则在家做全职太太,照顾孩子。因为男人总是很忙,而女人也不常出门,所以都几个月了,大家也不曾和他们打过交道,只不过偶尔在小区里遇见了,夫妻俩很有礼貌地冲我们点头微笑,十分友好的样子。
这天早晨,我去上班,刚走到楼底,忽然看见一群人正对着墙上的一张留言条议论纷纷。记得昨天下班时还没有这张纸条,看来是晚上悄悄张贴的。我凑上前一瞧,原来是《致三楼邻居的一封信》。三楼?我不禁一愣,三楼住的不正是那家台湾人吗?纸条上的内容是这样的:
三楼的台湾朋友:
您好!
我们是生活在一栋楼里的邻里,虽然未曾相识,但最近却常常被您那优美动听的琴声所困扰。每天早晨六点,你的琴声就开始在小区上空飘荡,直到晚上十一点还未停止。在此,我谢谢你的琴声,它不仅陶冶了我的情操,更丰富了小区的精神文化;同时,我也为你勤奋刻苦的精神所钦佩。
现在,有件小事想和您商量一下:你看能不能把你弹琴的时间稍微改变一下呢?毕竟,每个人都需要片刻的安宁。谢谢!
同楼的邻里上
信的内容不长,但却接连出现了两个谢谢,足以说明,写信人是非常有气度和礼貌的。其实,他所反映的情况我们也都感同身受。但碍于面子,谁也不好意思开口去说。
第二天一早,走到楼底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那张纸条的下面多了一张新的留言条。从娟秀的字体来推测,留言人应该是那位台湾太太:
上面的邻居:
您好!
首先,我为自己的疏忽而影响了您的正常生活说声“对不起”。因为孩子马上要参加考试了,所以最近加大了练琴的强度和时间,没想到却打扰了您的休息,真的很抱歉。以后,我会尽量选择在大家上班的时候练习,中午午休和晚饭后少弹或者不弹,最晚也不会超过晚上十点。
谢谢您的包容和理解,更谢谢您用“朋友”这个词来称呼我,虽然我们一家人来自台湾,但内心深处一直都真诚地希望能和大家成为朋友。同时,我也为拥有您这样文明友善的邻居而感到荣幸。
再次说声“对不起”,也真心地欢迎您来我家做客!
三楼敬上
回信的内容也不长,但接连出现了三次道歉,可见回信人的态度是非常诚恳的。
看完这两则留言,我的心里忽然暖暖的,小区里许多看过留言条的邻居们也都被深深感动了。的确,现在的交际空间越来越狭小,我们总对陌生人哪怕是仅一墙之隔的邻居都有心安理得的漠不关心。渐渐地,温暖少了,感动少了,友爱少了,虚伪和欺骗却多了起来,人们形成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心理,这种心理设防像厚厚的一堵墙,把人们原本宽阔的心堵得严严实实的。其实,有时候,陌生人与亲人之间只不过几步之遥的距离,就如同这两张言简意赅的留言条,字里行间中,让所有看过的人都倍感温馨和快乐。
周末,我们便主动登门拜访了三楼的台湾邻居。看见我们,女主人显得十分高兴,不仅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了她的家庭,介绍她可爱的女儿给我们认识,更亲自下厨做了地道好吃的台湾小吃招待我们。在愉悦的交谈中,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与台湾同胞聊天,是那么亲切,那么放松,那么舒适,就如同与自己的家人谈心一样。
佛家常说,施与受同样是幸福的。我们生活在这环环相扣的社会里,给予他人适当的宽容和理解,也就是给自己一个幸福的机会。即使是个很小的善举,也会让这个世界分外温暖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