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的周隽,多次参与重大市政建设工程,拥有十多年隧道施工管理经验。两年多前,他领衔攻克被市委领导誉为“心脏搭桥手术”的外滩隧道工程,堪称世界隧道施工史上“工程期限最紧,施工难度最大,文物保护要求最高”。如今,他正奋战在黄浦江底最长的隧道虹梅南路隧道,担任虹梅南路—金海路通道越江段新建工程项目经理。
换个方式遇见“老爸”
现有几条隧道横跨黄浦江两岸?恐怕很少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12条”,周隽可以,还能从北向南依次细数:“外环、翔殷路、军工路、大连路、新建路、延安东路、人民路、复兴东路、西藏南路、打浦路、龙耀路、上中路。”
他对隧道的熟悉程度,就如教师对课堂、医生对病房。周隽曾在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学习4年,与地下工程结缘。1995年本科毕业后,加入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坚守至今,整整17年。
初入职场,技术员周隽便有幸参与大项目——延安东路隧道复线。仅5年后,2000年,项目经理周隽已能独当一面,并迎来了女儿周舒仪的降生。他常年早出晚归,奔忙于工地,接连负责多项重大市政工程,难得有空陪女儿,始终心怀亏欠。
轨交浦东南路站、陆家嘴站,外环隧道、上中路隧道、军工路隧道、外滩隧道……都排列在周隽的成绩单上。周舒仪逐渐学会换个方式与父亲“相遇”——“出门坐地铁,过隧道,都能路过老爸战斗过的地方,感觉很骄傲。”
把每个工人当自家人
“老爸有两个家,一个在这里,另一个在工地。”周舒仪开玩笑说。
形容周隽“以工地为家”并不夸张。如果比较他在两个“家”停留的时间,相差不多;再比较两“家”人数,差距就大了——他目前负责的隧道工程已进入盾构掘进阶段,黄浦江两岸两处工地加起来约有600个工人,“明年工程量最大时可能达到1200多人。”
周隽没法认识所有工人,但他通过制定一系列人性化措施,把每个人都当自家人对待。“地下工程属于高危行业,保障充足睡眠非常重要,否则工人们稍不留神,就可能造成机器伤害甚至高空坠落。”
在生活区,每间宿舍都装上了空调,每天有专人上门打扫卫生。屋内家具统一规格:2张桌子、5个衣柜、6张床,但规定只住5个人,多一张床用来堆放生活用品。紧挨着宿舍,有食堂、图书馆、活动室、篮球场、业余学校,还常设了医务室,定期免费提供基本检查和治疗。生日分享寿面、炎夏同吃西瓜,这些家庭里常有的温馨画面,在工地里同样频繁出现。
只有春节才能陪家人
真正属于家人团聚的时光,只有每年春节,等到建设者们都回家过年了,周隽才能偷得几日闲。至于平时,他的通常状态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整天在地下摸爬滚打,理工男周隽的业余生活并不乏味。他爱游泳,外滩隧道施工期间,由于工地离家较近,他几乎每天坚持游泳。“只有早上有空,我总是最早去游泳池报到,半小时游20个来回,相当于1000米,然后开车送女儿上学,再上班。”
晨练维持了两年多,随着新项目的开工而告终。“现在实在没时间,只能偶尔去游泳池过把瘾。”
周隽还是不折不扣的摄影发烧友,足迹遍及西双版纳、南迦巴瓦、元阳梯田等秀美之地。镜头里除了美景,更少不了家人。2006年,他第一次进藏,从拉萨包车前往318国道终点的边陲小镇樟木,继而出境到尼泊尔采风,全程有妻子孔丽萍相伴。“她是小学数学老师,每年有寒暑假,但只有寒假我才有空补偿她。”今年春节,周隽带妻女去了希腊和意大利,认认真真地当了一回摄影师,专为她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