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仁心仁术仁义
     
2012年07月0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兴儒
仁心仁术仁义
秦来来
■张兴儒在藏族地区留影
■张兴儒北大毕业照片(右为导师林毅夫)
■张兴儒与黄建军(左)、许琰(右)的合影
■张兴儒全家
■张兴儒为病人诊治
  ◆秦来来  

  2006年,他组织发起了为少数民族地区患者医治白内障的“慈善光明行”活动,得到了上海各大医院眼科专家和慈善志愿者的支持。青藏高原、天山脚下、甘南地区、内蒙古草原、边陲小镇……这六年来,虽然路途遥远,条件艰苦,“慈善光明行”的信念却始终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前行的方向。他就是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张兴儒教授。不久前,张兴儒荣获“2012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殊荣;今年“七一”前夕,他又被光荣评选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从医28年,入党25年,在张兴儒内心,不仅拥有精诚博大的医者情怀,而且时时铭记一个党员对党和人民应尽的责任。

  1  首个被救助的病患是食物中毒的孩子

  2006年4月,正在北大进修的张兴儒认识了也在此处深造的一位西藏学者,得知当地很多百姓求医难。大量的白内障病人,因为家庭贫困、交通闭塞而得不到医治,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看到过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使张兴儒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颤。于是,他萌发了组建“慈善光明行”志愿者医疗队的想法。

  一个善念的缘起,无意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第一站,2006年9月,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佐钦乡。普陀区中心医院的张兴儒、许琰、黄建军3个医务人员加上其他10个人,4辆车,带着270多种医疗器械,来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

  面临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手术室,临时搭建;而大夫们的营地是更为简单的木棚。没有手术床,木板钉制;而大夫们的睡铺就在泥地铺上砖块凑合。没有无菌室,当年的护理部主任黄建军(现为医院党委副书记),就想办法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保证手术进行。

  抵达佐钦的第一夜,队员们正在会议室开会,准备明天的诊治,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发生了。一个护士急急地跑过来,对张兴儒说:“有个藏族小孩,食物中毒,情况非常危急。”

  昏暗的灯光下,病床一角,孩子蜷缩在脏脏的被子下,眼神迷离,呼吸急促,口角吐着白沫。父亲说,原来小孩三天之前吃了被雷劈死的牦牛牛肉,出现了恶心呕吐发热的症状。当听说来了上海的大夫,就赶紧把孩子送来救治。虽然专业不对口,但人命关天,危在旦夕。张兴儒冷静果断地与其他医师商量后,一面给病人吸氧、补液、抗炎、退热,给病人排便,一面通过电话,向上海的儿科专家咨询医治方案。紧张的抢救忙碌到半夜,小孩的呼吸平稳了、症状缓解了,他们才感到脑袋疼痛、疲乏无力。非专业对口的病人,考验着他们的仁心医术;第一次登上雪域高原面临的缺氧,考验着他们的毅力。

  上海专家医疗队来了,喜讯瞬间四散传开。一些牧民骑马、一些病人骑摩托,翻山越岭到医院就诊。白天,门诊楼的走廊里挤满了病人。工作提前一天开始进行。

  因为缺乏卫生知识,条件又比较简陋,有些藏胞没有洗浴的习惯。黄建军他们手术前,先耐心地为患者清洗眼部,擦掉污垢,然后才准备手术。

  手术后第二天,当地医院的护士兴冲冲地报来喜讯,“看见了,看见了,他们全都看见了!”手术室外没有了前几天的凝重,病人的脸上露出了此前没有的笑容,明亮的眸子充满了泪水。虽然语言无法交流,他们用双手竖起大拇指,表达他们的喜悦和感谢。

  自此开始,2008年7月,新疆清河县,义诊患者1000例,完成手术73例;2009年7月,甘肃甘南藏族地区,义诊患者1000例,完成手术115例;2010年7月,内蒙古扎赉特旗,义诊患者500例,完成手术113例;2011年7月,四川越西县,义诊患者1496例,完成手术192例;2011年12月,云南玉溪市江川县为48例贫困患者送光明。

  到了今天,要求参加“慈善光明行”的志愿者队伍已经壮大成拥有200多名、各大医院眼科专家争相报名的强大团队。

  2  对于专家做过的手术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张兴儒出身在西北边陲兰州的一户普通人家。自幼天赋出众,加上爱读书、爱琢磨,因此16周岁就考上了当时难得一进的兰州大学医学院。因为父亲早年多病,张兴儒立志要当一名大夫,当一名有本领的好大夫,便选择了学医。大学二年级时,自小对他爱护关怀的奶奶双目失明,晚年一直痛苦地生活在黑暗之中,他就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眼科医学,要为千百万像奶奶一样的病人除盲复明。

  张兴儒最早师从中山医科大学支援西北建设的张苓芝教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毕业以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兰州的甘肃镍都医院(三级医院)工作。他钻研医术、热情待人,诊治病人耐心细致,受到了院领导和病人的好评,三十出头,就担任了医院的业务副院长。为了缩短西北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差距,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张兴儒四出求教深造,走遍了国内知名的眼科中心。说来也怪,对于专家做过的手术,张兴儒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兴儒带着学习成果,就在甘肃率先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不要说在甘肃,就是在全国,他也是较早开展此项手术的医生之一。

  不仅如此,张兴儒认为治疗眼病要抓“源头”,于是,他花了整整十年,在甘肃研究、推广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由于坚持不懈,又达到显著成效,他荣获了“甘肃省科技进步奖”。而率先在甘肃开展的“镍性白内障的科研及防治”,又荣获“甘肃省卫生系统科技进步奖”。

  3   孜孜不倦于“结膜松弛症”的研究和治疗

  1995年,一位老同志来到张兴儒所在的医院考察,频频擦拭眼泪的举动引起了医院陪同领导的注意。原来,这个毛病已经困扰了这位老同志好多年了,经多方医治始终没有起色。他们推荐张兴儒为他检查诊治。检查结果是:眼睑功能正常、结膜炎表现不明显、泪小点开口正常,病因依然不详。

  老同志走了,张兴儒的思绪翻滚了,他的脑海里不时出现老同志那流泪不止的眼睛。从那时起,只要有空,他就查阅国内外各种有关资料。再次检查时,张兴儒特意给他做了泪液分泌量检查,结果还是正常。细心的张兴儒发现了他眼球下方的球结膜松弛成皱褶,堆积在下睑缘上。之后,张兴儒的眼前不时出现那细似小波浪、薄如鸡蛋壳一样的松弛结膜。此后,他又在门诊流泪病人中仔细观察、总结,发现这部分病人病症的共同点——球结膜松弛堆积在下睑缘上。他反复进行比较、分析,终于得出结论:流泪是结膜松弛引起的。

  有了结论,不等于有了治疗的方法。1995年网络并不发达,要查外文资料既费时又缺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阅了上万篇资料以后,终于在英文检索中得到了收获。国外在1984年由BOsniak首次提出“结膜松弛症”可以引起流泪;1986年由DOnLiu通过对15例结膜松弛症研究提出病人流泪是由于松弛结膜影响泪河,堵塞下泪小点而引起。由于国外研究较少,而国内长期以来没能重视该研究,对其致病机制不清楚,常将其误认为老年性改变而被忽略。

  经过10余次的临床手术诊治成功后,张兴儒再次提出要为那位老同志治疗眼病。手术足足做了40分钟。第二天,换药的时间到了,张兴儒小心翼翼地摘下蒙在老同志眼上的纱布,结膜切口对位平整、缝线在位、伤口没有任何异常……张兴儒松了长长的一口气。4周以后,老同志捎来信息,手术治疗的那只眼睛完全好了,他不再受流泪的困扰;并且提出,希望及早手术治疗另一只眼睛,彻底解决他的病痛。

  199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华人眼科学术大会”上,张兴儒做了“结膜松弛致溢泪临床观察”的报告,获得同行的关注。作为我国第一个从事“结膜松弛症”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的专家,1999年,他在国内最著名的权威杂志《中华眼科杂志》刊发论文。

  2000年,张兴儒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上海以后,先后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2次,“上海市科技成果”4项,享有国家专利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篇,主编学术著作10部,荣获“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标兵”和“上海市医务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标兵”称号。

  4  事业上的成绩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张兴儒和夫人的结识,说起来也蛮有缘分的。当年他在兰州镍都医院时,因为医术高、为人好,传为美谈。一天,医院院长的女儿在小姐妹的陪同下,请张兴儒检查眼睛。张兴儒依然耐心地询问,仔细地检查。检查完了以后,两个姑娘走出诊室,还在不断地议论:“这个大夫真好,检查眼睛这么认真!”

  没想到,后来人家给介绍的对象,就是那个陪同来检查的姑娘,她叫潘山,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沈阳支边建设到甘肃的。

  张兴儒每天休息的时间,都花在了医院的资料室,或者在办公室里做着各种实验,比方在兔子身上做角膜移植手术等。据说,张兴儒手术合格率高,在于他有一手绝技,他可以用剃须刀,把一根头发在肉眼下劈成三份。他的好学、钻研自然博得了姑娘的青睐。

  结婚以后,张兴儒经常到外地医院深造,家里的孩子以及一切家务担子,全压在夫人身上,她从来没有怨言,尽管她自己也是一个单位的党支部书记,工作再忙,也全力支持张兴儒外出学艺。她的话语非常朴实,“只要你钻研业务,我就支持你。”当然,作为妻子,她对丈夫也是有要求的,那就是“不抽烟、不跳舞、少应酬;多关心病人、多钻研”。多少年来,夫妻和睦,张兴儒一回到家,大部分时间就是花在看书做学问,因此女儿出生以后,耳濡目染,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爱钻研的好习惯。如今,女儿已经长大,就要硕士研究生毕业了。

  张兴儒感慨地说:“我在事业上收获了一些成绩,都是夫人和孩子对我的支持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A09版:人才/企业招聘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17版:人才
   第B18版:人才/留学招生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留学招生
张兴儒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张兴儒 2012-07-08 2 2012年07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