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的外衣
走进安纳西电影节的放映厅,碰到的常常是成年观众,其中更不乏老年观众。今年最佳长片特别奖获奖电影《皱纹》(《Arrugas》)的简介上甚至堂而皇之地写着:这是献给成年观众的2D动画。在这部以养老院为背景的动画中,我们看到人之暮年的妥协与孤独终老的无力。是的,在商业3D动画大行其道的今天,还存有一处学院动画的圣地,在这里,观众从儿童变成了成人,变成了老人。
《皱纹》可能是最能获得老年人共鸣的动画。养老院里来了新人,艾米利,他和米吉尔成为了好朋友。令人担心的是,艾米利表现出一些早期老年痴呆症的迹象,他有些健忘和恍惚。为了不让艾米利成为“没有希望的病例”而被迫搬到养老院的顶楼,米吉尔和其他老人一起策划了一场疯狂的计划。如果衰老是无法抗衡的结果,那么至少留一些希望给还没有结束的生命。面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与对抗成为了这部动画最为温情最为现实的主题。即使眼盲耳聋也不忘和漂亮的康复教练开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身体不便反而成为了恶作剧最好的借口。在现实的冷漠面前,老人们用孩童的无赖来完成生命的最后反抗。
另一部参赛影片《画之国》(《LeTableau》)却是一部披着儿童动画外衣的成人动画。在一幅没有完成的画作中,人物被分成了两派,已经上色的人物成为了贵族,而没有上色的却沦为贫民。一个贵族小伙爱上了没有颜色的贫民姑娘。为了获得地位上的平等,一场探索画外世界的冒险开始了。他们跳出了画布寻找画家,不想卷入了其他画作的事件中。最后他们带着颜料回到自己的画作中。命运与存在的世界成了这部动画的主题。
《画之国》用现实的手法描绘一个梦幻的故事,而今年最佳长片《兔子的日落大道》(《Crulic-drumulsPredincolo》)却用荒诞的手法描绘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普通的罗马尼亚青年,在前往波兰的路上成为了小偷的替罪羊。因为他一文不值,无足轻重,所以就被随便地扔进警车,抛入监狱,在一锤定音之后成为了阶下囚。在这个故事中,年轻人的画外音始终带着调侃的语气,在拼接技术所形成的喜剧效果中把对现实的反抗化成了黑色幽默。
或许我们不应该把动画分成商业派与学院派,或许我们也不应该把它分成儿童动画与成人动画。动画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形式,一件披在想法身上的外衣。于是,我们就在《皱纹》中看到了儿童的狡黠与天真,在《兔子的日落大道》中看到了少年的自嘲与讥讽,在《画之国》中看到了智者的哲思。
技术的创意
今年安纳西电影节的主办方在开幕时便引以为傲地表示,今年的动画非常有创意。除了3D、粘土、定格动画以外,还有沙子动画、木偶动画等。没有材料限制,没有表演局限,这是动画区别于真人电影最大的优点。
在《兔子的日落大道》中,动画采用粗笔线条勾勒和纸片剪贴的形式,在极大程度上再现了故事叙述的跳跃性和荒诞性,讥讽了真实事件中不合理的可笑之处。纸片剪贴的形式甚至让人想起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时期的剪贴艺术作品,似乎在表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短片动画作品更是把幽默和动画形式的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离心脑型计划》(《TheCentrifugeBrainPro—ject》)采用真人与动画结合的伪纪录片形式拍摄了一个游乐园设施设计师的烦恼。这位设计师一心想要设计适合成年人玩乐的游乐设施,但他复杂而惊人的设计却常常难以实施。他所设计的多旋型巨型摩天轮因为过于复杂庞大,导致游乐时间超长,每坐一次需要14个小时;多轨向过山车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为每次乘坐这个过山车,你都不知道自己会沿着哪条轨道前进,让人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弹出式旋转椅因为过于危险而停止使用,因为每次弹出旋转椅时,都距离周围建筑过近,使游客恐惧。最后,设计师不得不无奈地承认:地心引力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隧道》(《Tunnel》)是一部使用沙尘作画的动画。住在边境的一家人通过挖地道的方式越境寻找食物。地道的松动与偷渡的恐惧都在沙尘的流动中表露无遗。而沙尘昏暗的颜色也增加了动画的沉重感。
《制作者》(《TheMaKer》)是一出布偶剧。材料的使用与故事情节相当契合。一只活动布偶要在沙漏时间到达之前制作出另一只有生命的布偶。它按照古老魔法书的指示,缝补身体烧制面孔,但在一切都完成之后,新制作的布偶还是没有动起来,而它自己的生命却在渐渐消失。布偶粗糙的材质为这部动画增加了魔法的神秘感,而因材质而产生的定格动画效果不禁令人想起提姆·伯顿早期电影中定格动画的哥特诡异之感。
曾经制作出《小蘑菇卡布里多》(《CaPelito》)这样可爱的粘土动画的西班牙人这次又带来了另一部粘土动画短片《戴斯特的故事》(《Historiad′Este》),讲述一个普通人为何成为了酒鬼。其实他只是习惯性地早上喝咖啡提神,而喝咖啡不加白兰地就不是西班牙人,喝了白兰地不来一杯啤酒是不可原谅的,啤酒之后当然得再来一杯咖啡提神……如此往复,直到烂醉如泥。粘土材质的使用,使这部动画增加了不少幽默感和真实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粘土动画中常常会使用的定格动画效果在这部幽默的短片中却从没出现,整部动画都是用流畅的画面效果,为酒鬼的最后一摔做足了铺垫。
动画的受众
夏季是动画电影的上档旺季,无论是低龄观众还是成人观众,都是动画电影不愿放弃的受众。究竟动画是呈给儿童还是献给成人?
这或许是安纳西电影节不屑考虑的问题。动画,只要是动画也只能是动画,这就是安纳西的宗旨。因此,在五花八门的参赛作品中,常常存在着难以细分受众的作品,那些看似成人的儿童动画和貌似天真的沉重动画。
《追索权》(《LeDroitdesuite》)一听名字就是一部西装革履的成人电影,它用简单易懂的字母动画形式解释了艺术家追索权和艺术市场的运作方式。但这部动画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和色彩鲜艳的动画造型却不断地向观众昭示:看着我,孩子们,我是你的第一堂经济课。
《华沙犹太居住区的七分钟》(《SevenMinutesinthe WarsawGhetto》)则有着典型的儿童电影的主角。小男孩独自一人在家中绘画玩耍,一只乌鸦飞过,他好奇地捡起羽毛并小心地收藏起来。但木偶人物脸上无法忽略的裂纹,压抑黑暗的色调和冷酷诡异的配乐则是儿童电影所不能承受的沉重。于是我们在男孩的笔下看到了希特勒,在院子的另一边看到了纳粹,在枪口的一端看到了死亡。
相比之下,亚洲动画更多是在向欧洲观众显示自己的亚洲标签。大友克洋的《火的用心》(《火の用心》)讲述幕府年间一出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为了见到被逐出家门成为消防员的心上人,深宅大院的小姐在结婚前夜引发了一场火灾。影片本身只是普通的赛璐璐动画,并无太多创意之处,但从和服到刺青,从男尊女卑到门第森严,无一不在展现日本的古典元素。
韩国动画《她的故事》(《Hersto—ry》)则把镜头对准近代历史,讲述日本侵略战争时期一个韩国慰安妇的真实故事。影片轻描淡写地把那些沉重的历史重现了一遍,正如真实人物轻描淡写的旁白一般,但举重若轻的背后是不可原谅的愤怒和坚韧勇敢的自尊。所以,当最后动画淡去,只留下真实相片时,欧洲观众才真正看到了一部亚洲动画。
动画是什么?是技术,是造型艺术,是视觉形式。既然如此,那就不用太计较它是从哪里来,为谁而拍。只是像看普通电影那样,愉快地观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