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唤起一个童年梦
2010年的初秋,我约了几个好友去浙江安吉旅游。目的自然是想饱览大自然风光,也想脱离一下城市的“樊篱”,好好放松一下。因此,我们几个商量不住景区附近的旅店,而去找一个僻静的农家居住。
我们住进了一处农家小院,品尝了平时在城里吃不到的农家小菜。入夜,我睡在农家板床上,忽然窗外传来秋虫的吟唱声。“瞿瞿瞿”,这清脆的鸣叫勾起了我孩提时代的记忆:那时,每放暑假,居家的马路边和附近的弄堂里,就常常聚着赤膊的大人和小孩,这些人围成一圈,内圈人蹲着,外圈人站着,圈子的中心则是几只蟋蟀盆,盆里两只好战的蟋蟀正展开你死我活的角斗。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只是当时属于“小赤膊”,只有旁观的份。后来,我读中学了,有了点零花钱,我自己也养过蟋蟀。再后来工作了,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多得让天都变小了,而蟋蟀的鸣叫却再也听不见了——一晃,有几十年了啊!
农家小院蟋蟀的鸣叫唤起我一个童年的梦。
从吉安回来后不久,那天我去参观在上海虹桥举办的“山海艺术博览会”。我看到一位画家的“纸上蟋蟀”,这些黑袍、红袍小将个个挺须振翅,大张板牙,是那么威风凛凛、栩栩如生,顿时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一时便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反复观摩,流连良久。
2 为蟋蟀立此存照
我忽然产生了一试身手的冲动。说起来,我在学生时代也是美术爱好者,受过基本的美术训练,油画、国画都是画过的。我能不能也画画蟋蟀呢?只是,我琢磨着,人家“纸上蟋蟀”画得那么好,我哪赶得上?能不能另辟蹊径,把蟋蟀画在其他材料上呀。或许,可以将蟋蟀画在瓷盘上吧。不是有瓷盘画的吗?
于是,我去了多家书店,选购了《图说蟋蟀将军》《群雄争霸蟋蟀打斗》等书籍,仔细观摩,先熟悉熟悉这些诸如杭州砂黄墨牙、铁色红钳、宁阳大青、黑牙麻头、琥珀青、铁头青背……等“模特儿”。然后又去福州路美术颜料用品商店,选购进口颜料以及各种媒介剂、稀释剂和描线笔、定画液、透明光油等材料。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那天我“就地取材”,拿了家里闲置不用的一只小瓷盘开笔。毕竟许多年没画了,拿起笔,先在纸上试了几笔,然后抖豁豁在瓷盘上点了一下。然后第二笔、第三笔,居然发现当年画画的感觉还有。渐渐地,第一只蟋蟀在瓷盘上显出形了。左看右看,效果还不错嘛!处女作完成,信心大增。
但我很快发觉,画在瓷盘上的蟋蟀碰不得水,一碰水,它就化了!看来要解决这个难题才行。怎样才能使画上去的蟋蟀既不褪色碰到水也不溶化呢?我退休前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有点这方面的知识。我知道,通常,在瓷器上绘画是采用粉彩专用颜料,用写意手法把花卉、虫鸟、人物等画在瓷器上,再进行高温烧制而成。但我画的蟋蟀小而精致,如采用瓷器专用颜料,无论绘画或高温烧制,由于颜料分子的特性,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于是,我放弃传统的做法,决定自己研制特定的配方来尝试。
我研制的配方,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女同志的指甲油。刚开始,由于指甲油是用手工涂刷上去,一丝一丝很不均匀,影响画面的观赏性。经过反复试验和调配,最后用喷涂的方法,解决了画面的保护层,使得画面清晰而光亮。
蟋蟀是画在瓷盘上的,瓷盘的造型与蟋蟀相得益彰。为了寻觅造型优美的瓷具,我常去上海铜川路、中山北路、澳门路等餐具用品批发市场,选购别致的瓷具和其他器具。如各种造型的瓷盘、有机玻璃盒子、老红木工艺盒、瓷板配镜框等。我在这些器具上,用写实的手法把蟋蟀的各个种类及动态表现出来。例如:头如金铂的,配以金叶之翅、紫钳红牙,神态则张牙舞爪。头如黑珠的,配以银须贯顶,蹬足欲斗……这些名种蟋蟀,都是我从蟋蟀书籍上看来的。我为这些中华名品蟋蟀“立此存照”,力求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3 成交一笔大生意
我常在自己的陋室里闭门画蟋蟀,有时出门,满脑子想的也是蟋蟀。记得2月的一天,天气特别寒冷,午饭后我陪一个亲戚去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看病。乘上510公交车,我们在最后一排找了空位坐下,我的邻座坐着三位中年男子。一路上,就听他们津津有味谈论着斗蟋蟀的事。我在旁听得入神,但觉得很奇怪,我也是玩过蟋蟀的,但还不知大冬天可以斗蟋蟀!于是我问其中的一位:“这么冷的天你们怎么还在斗蟋蟀?”他告诉我:这蟋蟀是人工孵化的蟋蟀。哇,原来现在蟋蟀也像像蔬菜、水果一样,可以“大棚生产”了!我算长了见识。
算是遇见同道了,我迫不及待把随身携带的绘在有机玻璃盒子里的蟋蟀作品拿出来请他们鉴赏。他们看了,竟都赞不绝口,说画得很逼真。我的作品能得到这些蟋蟀骨灰级玩友的肯定,心中自是十分欣喜。他们下车时,每人都向我索取了一张名片,看来是认可我这个“蟋蟀画家”了。
去年9月中旬,正是人们斗蟋蟀的时令。我听说在成都路的三角花园绿地,每逢周六周日下午有个花鸟、虫具交易市场,于是带了一部分画好的蟋蟀作品特地前去,想法是投石问路,看看“外面的人”对我的作品有何反应,并且看看自己的作品有没有“市场价值”。
去之前心里有点胆怯,很犹豫,感到不好意思、难为情啊!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摆过地摊,我“摆”得出去吗?为了壮胆,我叫上侄子陪我一起去。
到了那里,果然人气很旺,有卖鸟笼的、有卖各种鸟的、有卖各种鸟食用具的,五花八门。我东看西寻,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找了一块空间,拿出画好的蟋蟀作品,装在盒子里一一放在地上展示。
一会儿,就聚拢了很多游客,问这问那,指指点点,各有说法。有人说:“这蟋蟀怎么一动不动?”有人问:“这蟋蟀是标本吗?”还有人说:“这蟋蟀是用高科技电脑绘制的。”我一一解答,倒也引来一片赞叹,都说“画得像真的”。
这时,过来一位中年男子,他蹲下观摩了一会,就问:“你这蟋蟀怎么卖?”我张口就说:“一只蟋蟀250元。论只卖,有一只算一只。”我这样说也是算过的——我花费的颜料瓷盘等成本,手工的耗时、消耗的脑细胞等等……他说:“你一共有几只?我都要!是否能便宜点?”我一听对方这么爽气,马上就说“可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我的“10只蟋蟀”以2000元成交了!告别时,我问他:“你买这么多蟋蟀是不是送人?”他对我微微一笑道:“等你出名啊!”他向我索取了一张名片后扬长而去。一时间,我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这位大主顾一出手,顿时就有蟋蟀爱好者也向我索取名片,提出由他来提供蟋蟀照片由我绘画,向我订货了!
那天,尽管天气很热,我的“摊点”连一点遮阳都没有,太阳晒得我汗流浃背,但2个小时的摆摊做成一笔大生意,还得到这么大的精神收获,我忘记了疲倦,心里无比愉悦。
4 希望义拍献爱心
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日,我带着孙子到上海七宝老街游玩。逛着逛着,就看到老街有个“蟋蟀草堂”,实际那就是一个“蟋蟀博物馆”。我付了5元钱买了一张门票带孙子进去。进门就看到大堂中央陈列了许多蟋蟀的标本,四周墙上还挂着图片和有关蟋蟀的历史资料,再朝里走,陈列着有关蟋蟀各种工具和用品,里面聚集了很多蟋蟀爱好者。在大家互相谈论和交流时,我把随身携带的画在有机玻璃盒子和瓷盘上的蟋蟀作品拿出来给大家鉴赏。
众人眼睛一亮(是我看见的),纷纷评头论足,好评如“潮”(当然是最小的“潮”)。我很谦虚,请大家给我提一些宝贵意见,比如有哪些地方不足啦。这时,一位中年男子又开口问我卖不卖?我张口就说:“200元一只蟋蟀。”他二话不说,立刻就给了我200元钱,并说道:“捧捧场!”噢,是好心好意为我捧场呀。我很开心,和他互相交换了一张名片。后来得悉,此人正是“蟋蟀草堂”的堂主,还是“古今收藏虫具”协会的理事呢。
由于我的蟋蟀作品真有市场,今年一月初,我就鼓起勇气参加了一次小型杂件、书画的拍卖会(上海正德拍卖有限公司主办)。在拍卖会上,我的四件作品都顺利拍出,得到收藏人士的好评和肯定。这次拍卖更提高了我对绘画蟋蟀的信心,我有了一个更高的期望:今后如有机会,我要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性活动,通过“义拍”来帮助社会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因此,我要不断提高绘画技艺,让更多的人喜欢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