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7月0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前上海的
“嘉年华”
薛理勇
■ 车利尼马戏团的大象等动物运抵上海
■ 上海小校场年画中的车利尼马戏表演
■ 《点石斋画报》绘飞龙岛自行车
■ 环龙驾驶的飞机在上海上空盘旋
■ 在杨树浦“大花园”举行的气球升空和跳伞表演
■ 在跑马厅举行的气球升空表演
■ 环龙驾驶的双翼飞机
■ 车利尼马戏团的杂技表演
■ 外国马戏团在张园演出时搭建的“过山车”
  ◆ 薛理勇

  现在,中国如上海、香港等城市经常会邀请外国的游艺公司不定期地举办被称为“嘉年华”的大型商业性游园、游艺、表演活动。活动大多选择在学校的寒暑假期间,吸引无数青少年争相游玩。“嘉年华”一词来自香港的粤语,而粤语又译自英文carnival。据说,英语carnival又来自拉丁语carnival,本义为“肉再见”,是一个古老的宗教节日活动,被汉译为“谢肉节”。节日期间举行狂欢活动,于是又被译作“狂欢节”。狂欢节是市民参与的自娱自乐活动,为了增添狂欢欢乐的气氛,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会组织一些职业的表演团体参加。而早期欧洲的流动演出主要为马戏、杂技团,于是carnival又特指“流动杂技团”,现在的欧洲还有许多carnival在各城镇中巡回演出,可到上世纪中叶后,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工业化制造的如“过山车”之类的惊险、刺激的机械娱乐设施层出不穷,carnival也发展成为大型游园活动。 

  1  “车利尼”马戏进入上海 

  1876年出版的葛元熙著《沪游杂记》,是作者描写在上海所见所闻的著作,其中有“外国马戏”一文,文章说:“西人马戏以大幕为幄,高八九丈,广蔽数亩,中辟马场,其形如球,环列客座。内奏西乐,乐作,一人扬鞭导马入,绕场三匝,环走如飞,呵之立止。”这是西人carnival最常见的形式。文章又描写了许多表演节目,如“一西女牵一马,锦鞍无镫,女则窄衣短袖,跃登其上,疾驰如矢。女在马上作蹴踏跳踯诸戏,有时跷一足为商羊舞或侧身倒挂欲倾跃者”,又如“使人执巨圈持立,马自圈下驰过,人则由圈内跃登马上,自一圈至六圈,轻捷异常”。可惜作者没有提到这个西人马戏来上海的时间和演出的地点。 

  1882年6月7日《申报》登载大幅广告:“启者,兹有外国车利尼名班不日由香港到上海,大约西历六月九号,即华历四月二十四日礼拜五便可开演。现已有该班代理人威路顺在上海虹口巡捕房后面文监师路及密勒路角上之平地搭蓬篷厂,遮覆布帐,以为演戏之地。”接下来几天的《申报》又登载了介绍“车利尼”的文章,说“车利尼前曾到过上海搬演马戏,一时名噪申江,观者如诸。彼时仅有马、猴等物尚未别开生面”,“车利尼”第一次到上海时,有马、猴之类的表演,未能引起上海人的轰动,所以报道也不多,而“本班为西国有名出色之班,随带来演戏者,则有精壮马匹,又有各种异兽,故诸国推为班中巨擘”。从行文中可以知道,所谓“车利尼”并不是某一个马戏团的名称,而就是西文“马戏团”,“有外国车利尼名班”即“有外国有名的马戏团”,“车利尼前曾到过上海搬演过马戏”,则是“马戏团曾来过上海演出马戏”。我找到了“车利尼”对应的英文,它就是carnival,也就是讲“车利尼”就是carnival的“洋泾浜语”。也许有人会问,沪方言“车利尼”与英文carnival的发声有较大的差异,须知上海的早期洋泾浜语多用粤语,后来又多用宁波方言,“车利尼”可能是carnival的粤语音译。

  2 “车利尼”和“三角地”

  “上海虹口巡捕房后面文监师路及密勒路角上之地”中的“虹口巡捕房”建立于1861年,原址即今公安局虹口分局,它的正大门在闵行路,后门就在塘沽路。外白渡桥以北的虹口曾为美租界,工部局在这里筑的文监师路、密勒路、汉璧礼路(今塘沽路、峨嵋路、汉阳路),三路呈三角形交叉后形成一块占地约600平方米的空地,被叫作“三角地”,现规划用于Honkew Market,这里曾被建为室内菜场,就是著名的“三角地菜场”。第二次来上海的“车利尼”就是在“三角地”的空地上临时搭篷演出的。受到当时照相技术的限制,比如底片的感光速度慢,难以拍摄室内和动态的照片,所以那次“车利尼”来上海没有留下图影。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8日,是中国第一份联系时事,配以图画作新闻报道的大型综合性画报。1886年5月21日至7月7日和1889年5月14日至7月12日,“车利尼”又两次来上海演出,上海也掀起“车利尼”热,《点石斋画报》对这两次“车利尼”来沪均有篇幅较大的报道,并留下多幅关于“车利尼”的绘画。记者说:戏有正剧、杂剧。驰马也、调狮也、悖虎也,令人心悖,令人神惊,是为正剧;翻杠也、钻圈也、掷帽也,走索如三上吊,合抱如两头人,中人同声曰奇,西人击掌为乐,当谓杂剧。

  显然,表演分作两大块,其一就是马戏和猛兽表演,记者称之为“正剧”,其二是杂技表演,记者称之为“杂剧”。从绘画中可知,“车利尼”带来的动物除大量马匹外,还有许多狮子、老虎、大象、黑熊等,这对生活在江南水乡城市中的人有巨大的吸引力,于是“车利尼”的生意场场爆满,记者称“车利尼马戏,于今三至沪游,观者众也”。 

  在一幅画中,演出的帐篷的柱上写有“上等官座,每间九元。客座每位壹元”。19世纪80年代上海通行“鹰洋”(是墨西哥铸银元,又称“墨洋”,主图案是飞鹰搏蛇,故称“鹰洋”讹作“英洋”,即上海人讲的“银洋钿”),当时一个全劳力男工一月30天工作,每天工作10小时,每月的收入一般在3元,所以“车利尼”的门票可以称之“昂贵”,非一般市民踏得进的。 

  《点石斋画报》讲,1887年时一位姓卓的广东商人购进“沪北杨树浦(指河)之东,广凡二顷”的临黄浦江之地建了一个“大花园”(该址解放后为上棉十二厂),花园里养了一些“珍禽异兽”,1889年秋,“车利尼”离开上海时,可能是演出的几头大象病了,就被这位广东商人收买后养在“大花园”。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花园”也是上海最早的商业性开放式的动物园,这件事鲜少有人注意。

  3  飞龙岛自行车

  飞龙岛自行车

  1924年出版报人陈伯熙著《上海轶事大观飞龙岛之重学》中讲:在三十年前上海出现一个被称之为“飞龙岛”的游园活动,西人腾宽架起两条上下起伏的铁轨,轨道上有车,“可容一人,车之轮为牝,与岛之牡轨相衔。游者入车座,机一发,绝尘而驰,自巅及麓(即从高而下),初若建坐下,既复腾越而上,忽升忽降如凌岭岭,如履危陂,循环不已,如是数周匝乃至。”这就是今人所谓的“过山车”,该游艺园之所以被叫作“飞龙岛”,大概就是上下起伏的轨道犹如飞龙吧。作者还讲:“旋即停罢,继此而起者即大名鼎鼎之车利尼马戏也。”显然,“飞龙岛”与“车利尼”开设在同一个地方,就是虹口的“三角地”,“车利尼”在二十余年中4次来上海,“飞龙岛”只是在“车利尼”4次演出间来过一次。《点石斋画报·酉集》以“螳臂挡车”为题绘了“飞龙岛自行车”,它确实是一“过山车”,配画文说:“飞龙岛之创设自行车也,自高而下,势同建瓴,取其重力坠下,便趁力激上,一坠一激之间,其车自然行走,不烦人力,不藉马力,不藉火力,不藉汽力,妙用天然,出人意外”。上海人把西方进来的bicycle叫作“脚踏车”或“自由车”,这里的“自行车”就是不需动力,自上而下,自然行走的“过山车”。 

  “飞龙岛自行车”也是carnival,活动结束,就撤离上海。孙宝瑄是清直隶道台、驻法公使孙宝琦的弟弟,其《忘山庐日记》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十六日(1903年10月6日)中记,这一天去上海的张园,“西人于图中筑高台临池,上下以车,车作A形,轮行铁路,用机器开动。人出小银圆二枚,则许乘车。登台,即坐小舟自台上推下,投入池中。舟颠荡者甚危险,其实无妨。”我在澳洲的一个叫“电影城”的游乐场中乘过这种“舟”,人坐在“舟”后,被机器拉到顶峰,然后“舟”飞速而下,冲入池中。想不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上海就有这玩意了。当然,这也是carnival。 

  4 气球升空和飞行表演

  气球升空和飞行表演

  《点石斋画报·壬集》绘有“气球泄气”一画,大概在1890年一位叫徐思国的外国人登报,称在上海跑马厅(即今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试放气球,吸引了一万多人到现场观瞻。跑马厅是洋人赛马场地,是不对华人开放的,观看气球当然是要收取门票的,不过,气球刚升空,下挂的绳子被缠到树上,连气球也被扯了下来,还被树枝凿了一个洞,泄了气的气球当然无法升空,这次放气球失败了。三年后,另一位叫范达山的外国人又登报称在杨树浦的“大花园”放气球和跳伞表演,又吸引数以万计的人到现场观瞻,这个气球“大可五六丈,高约八丈余,以布为之,上圆下方”,从画面中可以知道这不是热气球,而是充气气球。“鼓气既足,直上扶摇,球下系以绳索,垂一巨圈,使西女名华丽者拽之而上,直薄云宵……于半空中作种种戏剧以显其奇”,当气球升到距地面“四五里之遥”时,那位叫华丽的外国女子又“将绳一抽,随巨伞而下,此其神妙为何如也”,这是一次成功的商业性气球升空和表演活动,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次跳伞表演,当然,这也是一种carnival。 

  发明和制造一种飞行器,人们借助这种飞行器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是人类的梦想和理想。19世纪后期,中国人从报刊中知道,西方人正在研究和制作这种飞行器,一些记者还将这种飞行器叫作“空中行舟”。一直到1911年,一位叫环龙(Rene Vallon)的法国飞行表演者应某carnival机构之约到上海举行飞行表演,这将是中国人第一次看见“空中行舟”,有数以万计的人翘首以盼“空中行舟”的到来。1911年5月初,环龙携带的单翼和双翼单引擎山麻(Sommer)式飞机各一架随邮船进入上海,靠岸后就被运到江湾路马场组装后试飞,一切情况正常后又趁天黑飞到了市区的跑马厅,定于5月6日正式表演,表演的项目有:飞升、俯冲、翻身、穿越、跳伞等,这一天是农历四月初八,静安寺有庙会,于是不仅是跑马厅有几万买票观瞻者,跑马厅附近的马路上也挤满了“看白戏者”,时间一到,飞机升空,在空中盘旋时引起地下数以万计的观众惊呼,不久环龙发现引擎熄火还有一股浓烟冒出,环龙本可以迫降,当他看到地下黑压压的人群后放弃了这个念头,努力将飞机飞回跑马厅迫降,不幸殉难。上海市民为之嘘唏、哀悼。第二年,法租界在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立“环龙纪念碑”,碑文为“是为中国第一飞行家,君之奋勇及死义,实增法国之光荣”。不久,公董局又将公园外筑的一条马路命名为“环龙路”,就是今天的南昌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A09版:人才/企业招聘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17版:人才
   第B18版:人才/留学招生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留学招生
百年前上海的 “嘉年华”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B13百年前上海的
“嘉年华”
2012-07-08 2 2012年07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