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场新书发布会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内举办,推介了瑞士作家弗里施的四部中篇小说。瑞士驻沪总领事就弗氏的生平和作品意义作了简短发言。笔者对这次出版的弗氏四部小说,特别是对本人翻译的《蒙托克》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弗里施究竟是谁?他的全名叫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1911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小时家境贫寒,20岁时父亲去世,不得不中断大学学业当记者,4年后为继承父业攻读建筑学,大学毕业后自开建筑设计行当建筑师,1955年转行当自由作家,专门从事写作,直至1991年病逝。弗里施以两部成功的戏剧剧本(《毕德曼和纵火犯》和《安道尔》)及三部长篇小说(《施蒂勒》,《能干的法贝尔》和《我的名字叫冈滕拜因》)扬名德语文坛,也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他的作品曾获得迈耶尔奖、拉贝奖、毕希纳奖等多种文学大奖。
这次发布会共推介了他的四部中篇:《彬,北京之行》(1945),讲述主人公漫游北京的故事,即他的梦境和他的内心世界;《人类出现于全新世》(1979),讲述一个73岁退休老人枯燥乏味的生活,表现了人衰老和死亡的主题;《蓝胡子》(1982),又译“蓝髯骑士”,系作者最后一部小说,讲述一个医生先后杀害几任妻子的“凶杀故事”,是一部情节淡化、构思特别的“犯罪小说”;《蒙托克》(1975),讲述一个60多岁的欧洲知名作家和一个31岁的美国女子相爱后在蒙托克一起度假的种种经历,其间穿插了作家对历历往事的回忆,所以这部小说实际上是弗里施的“半传记小说”。德语文学评论界高度评介这部作品,说它是弗氏的小说代表作,因为作品成功地运用白描、穿越和交织等艺术手法说出了作家的真心话,让读者和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七情六欲、有成功也有失败的马克斯·弗里施。小说既是作者60年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又是作者所生活的60多年中各个时代某些情状的真实写照。
弗里施多产、成功的创作生涯,除了他的勤奋和天赋之外,主要得益于他的一个嗜好和两个朋友。他喜欢写日记,于1950年和1972年发表过两部有名的日记,既记下了他对外部世界的深刻观察,又记录他个人生活的轨迹和内心世界。这两部日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核心和主要素材。他有两个对他的创作生涯影响极大的朋友,一个是举世闻名的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他是弗里施走上戏剧创作道路的“引路人”;另一个是德国著名出版家苏尔坎普,他和他的出版社是弗里施作品走向读者和世界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