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是一届奥运,目送朝夕相处的同行们奔赴远在英国的赛场,留在上海的我也有着自己的奥运日程表。其中的一项,便是为观众们担当解说员。
本届奥运会女子跳水双人3米板决赛这天,虽然是晚上的直播任务,我还是早早地到电视台做准备。关注那天比赛的人特别多,在电视台,除了要接受记者的采访,接待领导访问外,最重要的还是要熟悉晚上比赛的资料,包括各国运动员的出场顺序,之前比赛的表现和成绩等等。其实大多数运动员我都是很熟悉的,甚至是看着她们长大的。
尽管我也可以说是“久经沙场”,但那天下午开始我还是不由自主地紧张。晚上在直播间里,我更是难耐激动的心情,甚至胃都痉挛了。主持人说我当时两手紧紧地抓住衣服,眼睛直直地盯着屏幕。事后想想,这种心情和普通观众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因为我自己处在这一行中,和这些运动员朝夕相处,即使和观众看到的比赛画面相同,切入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运动员通过荧屏展现给观众的是刹那的惊喜或者感动,而对我来说,他们艰苦训练的四个三百六十五天都历历在目。像吴敏霞这样26岁的老将,带着一身老伤去了伦敦奥运,其不易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许多观众都特别关心她身上的伤,但其实对我们来说,一个练了二十多年跳水的运动员这些伤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甚至比她们的父母还了解她们,因为我也曾经历过艰苦训练,成为教练以后我更需要全方位地关注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让人欣慰的是,吴敏霞和何姿很争气,不出意外地获得了金牌,也为上海得到了首金,我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第一时间,我便迫不及待地给吴敏霞发去短信:“恭喜!我太紧张了,以后的比赛加油!”她倒是表现得很淡定沉着,回给我这样几个字:“我会加油的,但是以一颗平常心。”
虽然外界常常还会提到我过去做运动员的生涯,但像“跳水皇后”这样的称号对于我已经是遥远的回忆了。所以,坐在直播间里,包括解说的时候我更多的是从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眼光来看的。观众可能只是关注水花压得好不好,但我们关心的是动作的整体,从质量、难度到整体的完成情况,还有奥运裁判员新的打分规则和打分趋势都是我密切关心的。因为国际上的这些改变都将影响到国内的跳水运动发展。所以,我们体育中心要组织全队一起看奥运,这对年轻运动员而言,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伦敦奥运,各国的跳水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运动员的动作难度都很高。比如现在的难度都是三周半,都是屈体动作,这和我们当年不能同日而语了。
决赛的直播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才结束,回到家,还是先打开电视关注一下其他比赛的情况。我尤其关注体操,因为体操教练朱政是我的老朋友,我们从八岁起便认识了。但怕他忙,不敢发短信打扰他,就在心里默默祝福吧。
基本上每一场女子跳水比赛我都是解说员,说没有压力是假的,但与赛场上努力拼搏的健儿相比,这些付出算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