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么个小建筑本不该轰动全国,关键是被公众当成了“公器私用”的象征。本该是为全民服务的公器,却成了权力单位的“VIP通道”,自然会让人不满。当地政府如今的表态也算应对得当,宁可自己“让一步”,让身材“凹进去”,也要让老百姓少走几步,把本该高大的形象“凸出来”。这一做法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
找寻公众舆论走偏的症结时,有论者把板子打在特权上,我倒觉得有点把问题简单化了。古代西方很多城邦没有围墙,而中国从古至今都以“壁垒森严”为特色,“严夷夏之防”,这甚至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著名历史学者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写道,虽然实施“全民所有制”,但是,每一个国营单位却像“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众多的“帝国骑士领”一般,大门都是一道关卡。
其实,以这一区政府为例,地铁出口修得离政府大楼近了些又有何妨?公众少走一圈路便可办事有何不好?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本没有权力拒百姓于千里之外,而百姓从远方来反倒该不亦乐乎!前段时间有报道称,不少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只是摆设,我想根子还在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把身份从老爷换成“服务员”,没把百姓权利主动请进家门。
依我看,围墙“让一步”固然是进步,但不是一大步,不建围墙不修大院又何妨?作为一级基层政府,本来就应该接着地气,贴着民心,搞侯门深似海那一套不是政治文明。记得以前不少单位,譬如银行,柜台高耸栏杆密布,如今不少银行放低柜台,拆了铁栅栏与顾客零距离、面对面,也没见天塌了,反而增加了亲和力和美誉度。
钱江晚报 (付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