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上海与绥芬河不谋而合,一个是海纳百川,中西合璧;一个是位于中国边境,受到俄罗斯文化熏陶。两城可以说都是中西方文化共融之下的产物,也具有依江育人的特质,所以“国门·海风”书画联展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
我们下榻的酒店就矗立在一座小山上。它面对的市中心广场,周围是成熟规划的商业中心,使人误以为置身于俄罗斯小城。典型的“盒子式”方正建筑环绕广场周围,上嵌无数白色小窗,还有角锥形的各色屋顶,给人一种速度感和蒸腾感。鳞次栉比的店铺,几乎清一色的俄文招牌,因为他们的主要客户是俄罗斯人,店主和服务员多会说俄语。有中文招牌的店铺,便是面向国内游客,专卖俄货的了。
“国门·海风”书画联展在离广场不远的日月湖畔举办,正应了上海书画院“学术立院,开门办院”的宗旨。走出去,吸取各方声音才成百川;请进来,共融多元文化方成繁荣。通过几个月的精心挑选,近五十件艺术佳作,年龄跨越老中青三代,作品内容从传统题材到当下生活,可谓具象与抽象同在,古意与今趣兼备。当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纷纷采访乐院长和其他书画家,展览厅气氛显得热烈而高涨。当地的一些书画家也都赶来参观,向上海书画家请教。与此同时,更多的人们驻足于《浦江揽胜》的长卷复制品前,为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所倾倒。细细读来,作品用传统的技法描绘现代大都市,把多种视角下的景物,通过提炼概括,自然地衔接成十几米的长卷,是一幅具有引领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力作。韩国的七位画家也对上海画家的作品深表钦佩,他们说,“从上海画家的作品,看到了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两个展览的画家十分诚挚地相互邀请共同合影留念。
绥芬河是一块多元汇聚的热土,虽然我们已返回上海,但绥芬河新结识的朋友还时常念及,“海风”在“国门”抚动的波澜,还在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