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译外国影片要爱护祖国语言
孙渝烽
  孙渝烽

  引进外国大片的中文字幕频频出现网络潮语,这一现象最近引发广泛关注。如,美国影片《黑衣人3》中两个探员关于路边烤肉的对话:“我真怀疑他们用地沟油、瘦肉精。”在影片《马达加斯加3》也有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组成夫妻档,就像小沈阳那样。”“你以为我是赵本山么?你把这里当‘星光大道’?”除了电影,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也有“在德云社听相声”之语……

  翻译影片是非常严肃的工作,虽是二度创作,但它有一个底线:不能损害原作,要考虑影片原来的风格样式、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如若不然,那就是失败的作品。上海译制厂的老厂长陈叙一先生生前曾说:“搞翻译片要有一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这个惊人之处,是在不损害原作的情况下,运用我们祖国丰富的汉语,挑选最准确、生动的词意表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情色彩。看他译制的影片,你会感到是一种语言的享受。比如,在影片《加里森敢死队》中,他用了一个“头儿”的称呼,就风靡了全国,被很多影视剧采用。我们上译厂在上世纪有上千部译制片都遵守这一译制信条,因此受到观众的赞誉和怀念,其实这也是对祖国语言的尊重。

  在简单的字幕中要把影片最精华的部分表述出来,这很不容易,但绝对不能离开原片去搞笑,准确永远是底线。把现成的网络语言硬贴、乱贴到影片中去,虽然省力、简便,但这不能叫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是要下真功夫的。当年我们搞一个配音台本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逐句推敲、字字斟酌。记得当年我搞英国故事片《野鹅敢死队》,为了把影片中这些粗鲁的雇佣大兵的语言充分展示出来,真是煞费苦心、挖空心思,所有的骂人话不能用我们的“国骂”,而是要用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来表达,如影片中有一个男卫生员(于鼎配音)是同性恋者,对这个特定人物必须用特定的台词,他骂人也要骂出特色:“你再不起来,我把你的屁眼缝起来。”

  如果我们不认真对待外国影片的翻译,必然会形成三种伤害;一是,违背翻译最根本的信条:信达雅,伤害原作的思想性、文学性。二是,我们现在的泛娱乐倾向已影响到国民的文化素养,若再用潮语来代替影片中的台词,会伤害到广大观众对外国影片的欣赏。三是,若用网语潮语来翻译各国影片,会大大损害我们祖国的语言,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是对祖国语言的不尊重。认真搞好外国影片的翻译,保护和爱护祖国丰富的语言,这是一种责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0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1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2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5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6版:家居装潢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人物专题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22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为维权打“赔钱官司”值得给点掌声
疯狂的游戏
市民爱阅读期待文化繁荣
媒体视点
上市就变脸
新“24孝”行得通吗?
译外国影片要爱护祖国语言
新民晚报评论A05译外国影片要爱护祖国语言 2012-08-15 2 2012年08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