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词引共鸣
“我受不了那方形的楼,方形的办公室,方形的格子间,方形的电脑,再干下去,我都快成方片儿了。”剧集开篇,过着安逸公务员生活、守着温婉未婚妻的何家老大何东在结婚前夜做出了石破天惊的决定——重走青春路,因而闪电般分手、辞职。尽管他所抛弃的是现实中无数年轻人艳羡的完美生活,但是当剧情延伸到他在方框一样的生活中难以摆脱的压抑与绝望时,大部分的同龄人对这样的窒息感同身受。微博上“嘉立”说自己很理解何东那种心情,“内心巨大的不安和对现实自己无力的厌倦,一切都违背内心深处满怀挣扎的那个声音,而立的岁数却每天都奔向坟墓的终老,恐惧、压抑、呼吸急促好似被关进了监狱埋进了棺材,呐喊在每个虚弱的深夜,他最终选择重走一回青春,可惜我没他的勇气——我也想。”
“男人的生活品质取决于他娶了一个什么样的老婆。”“我只跟二手男人谈恋爱,我是个女人,渴望被爱,不是教别人如何爱我。”“爱是一种责任,不爱了也要负上责任。”虽然开播两日,已有金句流传,但《北京青年》吸引观众的并不是一两句逗贫的台词,而是整体剧集所呈现出的青春气息——积极、乐观、明亮。网友“锐啊”说自己在《北京青年》里可以缅怀死掉的理想主义和青春,“卯足了劲儿由着性子来,每一天都新鲜,干什么都觉得特别好,一头往前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烦恼,挺愣挺傻的,没有责任感,还总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对。确实,这不就是青春么。”
传递正能量
早在2007年,赵宝刚导演的《奋斗》横空出世,就以强烈的青春气息、独具特色的逗趣台词博得观众的喜爱,更打破电视类别的传统格局,开创了行业内“话题剧”的先河,首次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良好地融合在了一起。2009年,赵宝刚导演又将一部探讨青春价值与方向的《我的青春谁做主》搬上荧屏,引发全民思考与热议。这个此前以拍摄唯美爱情故事、甚至悲情故事见长的“50后”导演,从个性十足的《奋斗》开始,逐渐成为了中国最懂“80后”的导演。
在赵宝刚的作品中,年轻人总是活力四射且积极乐观,充满感染力,这也渐成其鲜明的风格。《北京青年》开播前,赵宝刚参加完浙江卫视的首播仪式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说:“电视剧不应该一味地、太过直白地表现苦难”“电视应该更好地表现生活的美好一面,展现当下的社会价值观,让更多人获得希望”。开播两天,我们不仅仍能看到一如既往的“青春”话题,看到属于赵宝刚的京味台词,更能看到一众“北京青年”挣脱现实泥潭勇敢上路、体验人生的故事。赵宝刚借着演员的嘴,似乎道出了自己的心愿:“这个世界是一个很物质、特别容易迷失的世界,我们年轻人,特别容易在物质里迷失。你见过大山大水,你有一个高山的胸怀,你就会在这个世界上,知道我内心想要的东西:一方面,就是我们自己更适应这个世界,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也更快乐,也会把更好的东西带给身边的人。”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