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昨天举行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指出——~~~
昨天举行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指出——~~~
昨天举行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指出——~~~
昨天举行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指出——~~~
昨天举行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指出——~~~
昨天举行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指出——~~~
昨天举行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指出——~~~
     
2012年08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昨天举行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指出——
原创不足容易滋生“水货”
乐梦融 周彦
  昨天下午,2012“学术出版上海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友谊会堂举行,来自学术界的专家和出版界“掌门人”相对而坐,共同探讨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令人瞩目的国内学术出版“海上论剑”,意味着举办9年的上海书展已成为传递最新学术观念的价值平台。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出席本届上海论坛,他强调,做好学术出版关乎整个国家的出版水平。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建设,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方世忠以及来自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流专家、学者、出版人共80余人出席论坛。

  出版规范不可废

  在论坛上,有与会的学术界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如今学术著作总量很大,而精品很少,这与不规范的学术出版密不可分。他们指出,我国一大批学术出版物都没有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引用、注释、参考文献等缺席,创新之处很难被别人发现并得到认可。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认为,规范被破坏与现行的社会风气、学术环境有关,“编辑和作者的待遇多和‘量’有关,和‘质’关系不大。”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表示,高质量的学术出版物绝不是在3个月或半年时间内就能速成的。出版社不应目光短浅,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时间、精力。而如今,中国的出版社大多希望短期获利,大量的科研经费最后化为项目书的高额补贴进入到出版社,使得一些低水平的学术书也能出版。 

  邬书林说,欧美有“芝加哥学术手册”,中国也应创立实施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图书出版规范体系,用以指导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使其早日与世界接轨。

  编辑把关不可懈

  除了作者,出版社亦担负重要责任。陈昕批评说,原有的出版规范没有认真彻底地去执行,在有些出版社,二审、三审形同虚设,“学术价值的基础在于无可挑剔的专业严谨程度”。陈昕认为学术出版成败的关键是编辑对学术内容的把关、锻造。因此,出版社要特别培育编辑的纠错、补缺能力,鼓励他们经常参与学术活动。

  此外,编辑的工作也体现了学术出版的专业精神。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坦言,编辑对出版物内容的审读、加工提升了图书的学术质量,包括内容质量和文本质量,“以前提倡编辑学者化,我们现在更提倡编辑专业化、职业化。”他指出,专业化是判断力最基本的保证,是提高学术出版水平的基础。因此,出版社的学术编辑既要有与学术界沟通对话的能力,把握文化发展的趋势和焦点,又要有基本的判断力和整合能力。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认为,政府已经拿出了很多资源去支持学术出版,不仅仅是对百科全书、辞海等大型出版项目的投入,同时也鼓励学者们自主选择有学术价值的出版项目;不仅扶持科研,也从不同渠道支持出版社出版学术成果。像复旦大学出版社等有庞大出版资源的学术出版社,已不必像早年谨慎选择出版项目,生怕背负经济负担,而是可以大胆立项。这些来自国家的支持,保障了学术繁荣。不过,他同时提出警醒:学术出版领域原创性的东西太少,经济投入多了,不免滋生水货——有些专家并没有积极投入,作品就上马出版,因为少了经济风险,出版社也乐意开绿灯,学术垃圾往往这样生产出来。

  评价机制不可缺

  法律出版社社长黄闽在发言中提到,法律出版社在出版学术著作时有一套严格的评价机制,“从原创性开始,到作者本身的学术观点,他的学术潜力等评价项,共一百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兵认为,如今学术精品的缺失与学术环境、学术氛围和学术评价机制的不理想密不可分。他指出,我国在学术著作出版领域还缺少一套严格的学界同行评议机制。他认为,学术精品的缺失不能只从后期的出版找原因,学术出版物的创新性是关键所在。“研究性的论著必须要创新,如果不创新根本就违背了学术规范,不是说学术上把这些东西搞完整就可以了。”复旦大学教授俞吾金认为,评价学术出版的质量应该首先看它是否有创新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何林夏认为,对学术出版的评价应该着眼于它为整个社会做出的长远贡献,而不是短期内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他赞同俞吾金的观点,认为学术出版的最高境界,是“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引领学术研究”。

  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周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08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A09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2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原创不足容易滋生“水货”
徜徉书海 共享书香
《吴孟超传》 读者见面会昨举行
明日书展
场外排队购票 馆内人流如潮
“做人”比“成才”重要
广告
新民晚报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A12原创不足容易滋生“水货” 2012-08-19 2 2012年08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