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6: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书展,不仅仅为了买本书
阿竹 梅子涵 林岚 仇耀耀
本版插图 郑辛遥
  【主持人】 

  阿竹 

  【嘉宾】 

  陈子善华师大中文系教授  梅子涵  作家  林岚  出版人  仇耀耀  媒体人

  主持人的话

  又到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中外名家齐聚沪上,对谈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各路出版社齐集,带来新鲜出炉的新书。你带着怎样的期待去逛书展?又会带回怎样的收获?

  A 媒体观察

  上海书展 活动很密集读者热情高 

  香港书展 像办演唱会吸引年轻人

  主持人:近年来,国内各类书展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特点。要问各地的书展各有怎样的特点,媒体人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作为一档读书节目的制片人,跑书展是仇耀耀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你对各地的书展有怎样的不同感受? 

  仇耀耀:做读书节目,跑书展是必不可少的。《速读时代》开播一年多来,三个地方的书展对我们来说最熟悉:上海书展、北京的全国图书订货会,还有就是今年的香港书展。 

  我们的节目开播时恰逢2011年上海书展,那一届的上海书展正在向全国性书展转型。其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了北京图书订货会和香港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如此庞大的建筑内,书展的那一周时间里,观众一直都是摩肩接踵的状态。我发现上海书展的参展机构特别喜欢搞活动,往往一个小小的展台,就敢于开一个讲座,播放宣传片和音乐更是家常便饭。这也使得上海书展的中心区域热闹得有点嘈杂,不过上海市民的读书热情真的非常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展位依然围着厚厚的人群。很多时候,在展览中心的台阶上,都会坐满看书的人。 

  和上海书展不一样,北京的全国图书订货会在冬天举办。也许是天气原因,图书订货会的人流量并不大,场地面积也没有上海的大。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安保措施非常严密,入口有严格的安检流程。图书订货会内部比上海书展安静多了,也许是因为来参加的大都是圈内人士,所以参展单位在作秀上兴趣并不大。最后的统计结果也和我们的判断相符合,图书订货会上几乎每个书商都超额完成了销售任务,成功地把自己的书籍送上了全国各地的书架。 

  主持人:你不久前刚刚去了香港书展,那里和上海、北京又有什么不同? 

  仇耀耀:香港书展是最不像书展的书展,在排队进场时,我们就注意到去观展的都是年轻人。少男少女们衣着光鲜兴高采烈,好像去看演唱会。进场后才发现香港人办书展的路数和办演唱会真有几分相似。会场中除了书籍,卖电子产品、装饰品、玩具的展位占了很大一部分。以往香港书展都以文坛上的争议人物作为卖点。这次香港书展最抢眼球的则是演员陈坤。虽然,香港书展有过度商业化之嫌,但在组织上的确非常完善,10港元的票价也足够亲民。

  B 肯定成绩

  用特展回顾文化史很有意义

  几轮投票推荐好书确保含金量

  主持人:香港书展不久前刚刚落幕,上海书展又吸引了来自各地的爱书人。近年来,大家对于书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著名学者,陈子善教授是各类书展的常客,您对书展怎么看? 

  陈子善:很多地方都在办书展,但是,并不是办书展就代表有文化含量了。我认为书展分两大类:一种是面向业界的;另一种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面向业界的比如每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还有八九月份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前主要是引进国外版权的书,近年来也在把国内的书推向国际。这类面向业界的书展,以前都是不能零售的,现在也渐渐放开了这个口子,会有零售。面向普通读者的书展,主要有一年一次的全国书展,由各省轮流主办,书展上各个出版社都会推出新书,普通读者可以前去购书;此外,各地也有不少地区性的书展,如每年8月的上海书展。地区性的书展积累了好口碑之后,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比如上海书展,过去主要是上海的出版社参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出版社也都来参加,因为大家都认为上海书展影响力大,不可错过。 

  主持人:对于上海书展您有怎样的印象? 

  陈子善:我每年都会去上海书展,我觉得上海书展有一些方面做得很好。首先是上海书展上对文化史的回顾特展非常有意义。记得去年上海书展上有书籍装帧大家曹辛之先生的文集面市,曹辛之先生的封面设计手稿展同期亮相上海书展,可能现在大多数读者会觉得曹辛之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在出版业内,他是位大师级的人物。上海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出版重镇,上海书展以这种特展的方式让广大普通读者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二,上海书展在视野开拓方面做得比较好。书展上邀请各地名家作为嘉宾前来参加活动,或开讲座,或签售新书。这些名家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文坛的,也有其他领域的,我觉得这很好。我们的读者是多层次的,他们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书展要尽可能地适应读者多层次的需求。 

  第三,上海书展上的“双十佳”评选为读者们购书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系数。书展上那么多的书,读者怎么找到合适自己阅读的书?书又如何找到自己的读者?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书展上评出的“最有号召力的十佳出版社”和“最有影响力的十本新书”是由专家学者媒体人等经过几轮投票评选出来的,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含金量的参考系数。 

  主持人:上海书展还有哪些方面是可以进一步提高的?

  陈子善:我觉得书展上的活动可以更多样化一些。除了新书发布会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其他的活动,比如,让作家和读者近距离对话,读者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提出批评意见,有各种思想的碰撞,有对共同关心的问题的探讨。

  C 更多期待

  活动不必太多

  细节要更精致

  主持人:近年来,举办书展的城市似乎越来越多了,作为学者、作家,梅子涵教授参加过不少书展,对于蓬勃发展的各地书展,梅教授有什么建议吗? 

  梅子涵:讲老实话,要买书哪里都可以买到,不一定要跑来参加书展。从这个层面上说,书展并不只是堆满书的场所。就好比一个好的菜场并不是你把所有的菜都堆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个好菜场了。书展更是如此。其实,把书展和菜场放在一起比较是很不恰当的。我会这样比较,是因为有些地方的书展真的就和菜场没有太大的差别。场馆内,书籍毫无设计感地堆放在一起,不少工作人员在展台上吃盒饭,汤汤水水的都滴在那里,和书展应有的整体氛围是不匹配的。 

  主持人:几乎每年我们都会在上海书展看到您的身影。对于上海书展,您有怎样的期待? 

  梅子涵:上海这座城市应当办一个好的书展,办一个上海化的书展,所谓的“上海化”,就是要精致的、浪漫的、诗意的、有情调的。书展上要展示书,那要怎样的方式来展示?书展上要有讲座、活动,请哪些嘉宾,讲什么主题?办一个书展,一个星期的时间,日程表的一个个格子里塞满就算完成任务?答案肯定不是这样的。数量和规模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做精了才是最重要的。 

  文化不是喊出来的,更不是把书堆起来就有文化了。我期待上海书展办得更加精致、浪漫、有情调、有诗意,因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和超前意识是可以承担这样的希冀的。一直以来,上海就是具有象征性的,这里曾经有最高的楼、最好的牙膏、最好的皮鞋……所有其他地方买不到的东西,都能够在上海找到,并且都是最好的。在今天,上海这座城市理应办出一个精致的、有上海特色的书展。

  D 他山之石

  版权交易活跃,场馆内却不见站台“吆喝”

  展厅布置成厨房,书和美食一样不可或缺

  主持人:林岚曾是媒体人,现在是出版人,同时也是位作家。这几重身份也让她有机会到各地走走看看,参加过不少书展。在你参加过的书展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书展? 

  林岚:我想应该是法兰克福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定位在“业内交流”,在书展的现场,业内的版权交易是非常活跃的。它的所有版块设置、活动规划,都是为业内交流服务的。比如,在法兰克福书展中,会有一个封闭的楼层,那里面都是版权交易商,这个楼层里所有的展位和展位上的人的时间都是已经提前预约掉的。要进入这个楼层,你必须报出自己是和哪位版权交易商预约过,预约了哪个时段见面,而工作人员会打电话进去核对你报出的信息,只有两下里对上了,才可以进入。在那个楼层里见面的人,通常都已经在书展前就有过沟通,达成了版权交易的意向,有的是直接到书展现场见面签合同的,有的则是就一些细节当面商讨,然后确定合同。 

  主持人:其实,中国也有此类为业内人士服务的书展,比如,北京图书订货会。如果做一下比较,我们有哪些方面还可以有提高的空间? 

  林岚:北京图书订货会定位在业内交流,版权交易的功能比较突出。相比之下,除了法兰克福书展的展馆面积更大之外,你会感觉,法兰克福书展在各方面的细节上做得更严谨,也更费心思。法兰克福书展的展馆是由很多栋建筑组成的,每一栋都有编号,现场有一辆车环场行驶,可以送参加书展的人们去到他们需要去的那个馆。在内部,不同的层面展示不同类型的书,而展厅的布置也会围绕着相关的主题进行。去年我去法兰克福书展时,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层展厅内,把纸质书和许多厨具放在一起,那里简直就是一个很美妙的厨房。这一层楼都是生活类的图书,而这样布置展厅,主办方想要传达出的意思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书和美食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而另一层,展示音乐类图书的展厅内,甚至有一个小乐队现场演奏。 

  主持人:林岚为我们描述的书展的各种细节里并没有为了卖书的“吆喝”。似乎整个书展上文化展示的味道更浓厚? 

  林岚:去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你可以在里面泡上一天都不会觉得疲倦。一方面是它里面的内容真的足够丰富精彩,你可以领略到不同的文化。比如每年的主宾国的展台都是特别能够体现那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创意的。去年的主宾国是冰岛。在那个展厅里全部都是大型的幕布,这些幕布从天花板挂下来,自然隔断出不同的空间。幕布上投影的全部是书房,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的书房和正在书房中阅读的人。幕布下面,则放着沙发、凳子和一些书籍等等,参观者进入展厅,就好像真的进入了一个大书房。而投影的画面是动态的,不同的投影之间仿佛在互动,也仿佛在和观众互动,非常有趣。 

  此外,在书展的每一个楼面,都会有咖啡吧,每一个咖啡吧都“长得”不一样。有的咖啡吧甚至是顺着楼梯建的,阶梯就成为了咖啡吧里的凳子。逛累了的人,买一杯咖啡,吃着热狗休息一下,非常惬意。 

  去过欧洲的人都会有一个印象,欧洲的街道上人很少。可是,在法兰克福书展,我第一次在欧洲感受到,怎么有那么多人啊。上自动扶梯的时候,都得要等上一会才能轮到。这也说明法兰克福书展的魅力吧。

  结束语

  书展对外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气神;对内是一扇窗,为市民打开更广阔的视野。买书,走进任何一家书店,甚至在家里通过网络就可以达成需求。来逛书展,冲着书来,但又不仅仅是为了买书而来。也许,你会在某个拐角处和诺奖得主擦肩而过;也许,你会在咖啡吧看到几位新锐作家聊得神采飞扬。那氤氲的文化氛围才是书展最大的魅力,而这,会感染整座城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08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A09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2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去书展,不仅仅为了买本书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谈话B16去书展,不仅仅为了买本书 2012-08-19 2 2012年08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