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古都,西施故里,有一座令人景仰的百年学府——诸暨中学,我对这所名校早有耳闻。去岁暮春,我应邀为家乡的学子作演讲,也有机会走进这所堪称学府的名校。
百年学府自有不同凡响之处,在湖光潋滟的毓秀湖畔,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见证着百年学府深厚的历史底蕴。陪同的潘国权校长告诉我,这棵郁郁葱葱老樟树,树冠落地面积达千米之广,粗壮的树干,需六人才能环抱,它已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雪霜,在当地有关名物档案中编号为0001号。
仰望繁枝茂叶之古树,轻抚古朴斑驳的树干,思绪万千。六百多年前,我国正处在元明交替之际,风云突变,中原逐鹿,烽火连天。诸暨先贤在纷繁乱世中,种下这棵泽被后人的樟树,成为一种激励后世的文化遗产,护佑世世代代的莘莘学子发奋苦读,立志成才。我到过的海内外名校不算少,但从未见过如此古老挺拔的大树,这种古老而厚重的历史感,让我惊诧莫名,敬畏之情顿生,说了一句肺腑之言:一座有大树的学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诸暨中学一百年来也该桃李满天下了。
从这棵大树下,4 万多名优秀毕业生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报效祖国。他们中有时代精英:中国核先驱赵忠尧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何增禄院士、教育家何东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何占豪、金石书画装帧大家钱君匋、著名记者张煦棠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之星点缀着浩瀚的穹苍,成为越人的骄傲。
诸暨是高考的状元市,名闻遐迩,新时期以来,每年考出去的大学生一列车接一列车,而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的家长又把孩子送到诸暨求学。这与此处的“耕读传家”文化传统有关,诸暨学子专心致志、勤勉苦学、锲而不舍、不懈攀登。我认为这得益于诸暨元代书画大家王冕的影响,他白天参加体力劳动,种植稻、桑,晚上读书作画,过着“淡泊明志”的生活,但王冕的人文理想,人格高度,艺术成就,时时如阳光照耀、雨露滋润后代子孙,成为后世学习效法的楷模,并逐步演绎成勤俭、坦诚、耿直、刚毅的诸暨人品质特征。我在与诸暨学子对话中也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全神贯注听演讲,争先恐后提问题,所提问题是相当有思想又内涵的,让我大为感叹。
百年路遥,百年积淀,造就了一座不平凡的学校,校园中的一点一滴都折射出历史的厚度,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教育理想的依托。学校要长盛不衰,教育质量是永恒的生命线,诸暨中学有着极好的口碑。高考升学率,出几位学科“状元”,早已不再是学校的唯一追求,他们正努力实现让学子打好基础,一个不落;注重能力,鼓励拔尖。“对学生一生负责,对学生一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如何使学生既读书,又不死读书,这是他们探索的目标。
诸暨校友钱君匋老宗台,我与他见过面,他生前曾是上海钱镠研究会名誉会长。其乡音很浓,为人亲切谦和,曾为鲁迅的书设计过封面,受到鲁迅的赞赏。他称鲁迅为“大先生”,我敬仰鲁迅,他给我讲了不少鲁迅的故事,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钱君匋于上世纪20年代在诸暨中学教音乐美术,1926年他为学校创作并谱写了校歌,那年他才24岁,我是看了校史陈列后才知道的。歌词为:“陶山苍苍,浣水泱泱,我越灵秀共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好把黄金铸像。校傍文庙,望重暨阳,莫负桃李风光。愿我后学,快着先鞭,竞起力图自强。”这首歌气度不凡,唱出古越人辉煌的历史,洋溢着澎湃的激情。高唱了80余年后的校歌,如今依旧富有生命力,激励着后世学人,自强不息,发奋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