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居小区在桃浦溪畔,包括三幢大楼,右边隙地建庭院,置长廊式紫藤棚,中央空地用柠檬色瓷砖铺地,以茶色瓷砖“绣”出一米见方的格子,东高西低,雨后从未积水,可见主事者的匠心巧运。
“立秋”已过去好些天了,老天并不垂怜,依然酷暑难当,庭院就是纳凉胜地。薄暮,西边晚霞绚丽,知了还在长鸣,预告明天又是个大热天。溪边列队数十棵水杉,组成一排黛绿的屏障,院内欧式的路灯发出清幽的亮光,颇有凉意,高楼下阵风来得紧,困在家里一天的人们无不要求解脱,就趋之若鹜地去庭院纳凉,称之为畅享“氧吧”。
纳凉队伍以我们家最庞大,女儿女婿带着他们一岁半的孙女在前面缓行,我则握着月牙形的双把手拐杖蹒跚地走无障碍通道,保姆在一旁助我上下坡,到了庭院就分散各自找乐子去了。我双膝关节炎,不能久立,只能坐在长条椅上,把心融入这人声鼎沸欢乐的海洋。
这里小毛头特多,女的梳童花头,男的剃桃子头,手臂、小腿结实如嫩藕,简直是从年画上走下来的。小的坐车里由大人推着兜风;较大的去玩运动器或踏着滑板;偶见一只彩色皮球在地上滚,引得几个孩子欢乐地追逐吼叫;小毛头之间很友好,他们亲昵地搀着手,或互赠食品,或交替玩弄童车。
老人们谁都拿着一把世博会赠发的无柄扇,可扇风、拍蚊子,他们谈得很热烈,内容是些什么?我有点耳背,听得不很真切。
有一位部队退下来的女同志,一定怀着过去万民欢腾、激情飞扬年代的那种情怀,唱起了“咚锵,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锵锵,锵锵,伊锵伊伊锵……”的曲调,她合着节拍跳起秧歌舞,令人赏心悦目的一幕出现了,好几个大姑娘、小媳妇在她的背后亦步亦趋起来,摆动着的、跳跃着的一字长蛇,令我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
老年人爱怀旧,在热闹场景中,我会独自遐想,把时光倒流80年,眼前会出现另一种乘凉镜头:
——家乡同里镇东栅,我家住史家弄,出弄口即是明建东溪桥,系清一色武康石所建单孔拱形桥。桥的石阶两边都可搁置小竹椅。
凉风习习,远处传来山歌声,嘹亮悠扬。流萤就在身边飘忽闪烁,我用蒲扇一扫就能捉到,放进去芯的坏灯泡里,捉得越多越明亮;夜晚,我带着丰厚的“斩获”,萤光照着归路。翌日,我母亲给家养的鸡一顿大餐。
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我回味这些往事,还是妙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