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多达几十种,稍微内行点的人能说出十来件,外行也说得出五六样。然而不管内行外行,知道“弦子”的怕不多。原来这种乐器琴行没有卖,乐器厂不生产,连作曲家写作品也不会用上。然而从今年起,上海民族乐团却有了一杆弦子。
弦子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乐器,形似二胡,但比二胡短而粗。弦子的声音明亮宽厚,具有高原民间音乐粗犷的风格。在我国藏族地区,弦子是藏族男子必备的乐器,几乎人人都会,并不稀罕。
7月初,上海民族乐团携大型民族音乐会《锦绣中华》赴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了会演,王甫建团长率创作团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藏、维吾尔、朝鲜、佤、基诺、苗、蒙古、汉等各民族的特色音乐素材,重塑新版《锦绣中华》,捧回了剧目金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指挥奖等多项荣誉。
其中开场乐曲《尼西的青稞架》,是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交响组曲《香格里拉》中的第四乐章,描写藏族人民载歌载舞、喜迎丰收的欢庆场面。乐曲开头一段非常有特色的旋律就是用大弦子拉奏的。
为此张千一曾有过一番纠结。这部作品是为专业乐团写的,他也了解一般乐团并没有弦子。因此在总谱上,他把这个声部用中胡放低内弦来代替弦子演奏,同时要求演奏员在演奏时尽量往弦子的声音上靠,以体现藏族音乐特色。
当上海民族乐团决定排练这部作品时,作曲出身的王团长却有不同想法:如果要体现藏胞的原始风格,为什么不用藏胞的原始乐器呢?如果用藏胞的真弦子,乐曲的整体效果及声音的纯正感一定能更好。于是决定派人去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寻访购买。
高胡演奏家张佳伟被指定为演奏弦子,购买任务当然也落到他的肩上。有意思的是,香格里拉藏胞家庭虽然都有弦子,但他们并不出售,也没有价格。因为这东西都是自家手工做的。一个家庭有了一把就不会再做第二把。而一把弦子用惯了,也舍不得随便更换。毕竟是乐器,有独特熟悉的个性声音。
张佳伟于是只得拜托朋友多多费心,不仅要动员藏胞割爱,还要从中寻找声音够好的乐器,不能放进篮子里的都是菜。这是要去北京演出用的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藏胞听说购买弦子是上海民族乐团为了进京会演时演奏藏族音乐,便纷纷帮助动员、寻找并反复试音,终于找出一把称心的弦子,弦子的主人十分乐意贡献出来,并希望乐团演出成功。于是这把带着藏族同胞的深情厚意的弦子运到上海。对于上海民族乐团来说,增加一件乐器是小,用真正的弦子来演奏才是对艺术负责的大事。
拿到弦子后,张佳伟如获至宝,终日不离手,时时揣摩和感受它的音乐特性。这是他第一次演奏弦子,他没看过弦子的表演,没能在唱片录音中听到,更没有现成的教师可以求教。但张佳伟精通高胡、板胡、中胡等多种拉弦乐器,在许多重要作品中担任领奏和独奏。张佳伟就完全依靠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同类乐器的共通性,认真摸索,用心感受,最后终于生动地完成这段演奏,让作曲家张千一极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