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央视“青歌赛”停办后,各地卫视的歌唱类选秀节目是此起彼伏、激战正酣。多少怀揣梦想,原本又没机会在大众面前崭露头角的人,聚集在这些平台上,争奇斗艳、竞显风流,其中不乏有歌唱天赋的人才。
更令人惊讶和不可思议的是:近日播出的一期央视“我要上春晚”节目中,冒出了一位来自山西偏远农村的姑娘张倩云。此人虽貌不惊人,歌声却石破天惊。无师自通的她,用美声唱法,把一首难度极高、令众多女高音望而生畏的《春天的芭蕾》演绎得几近完美。
各地卫视推出的歌者,绝大多数是通俗唱法,脱颖而出相对容易一些。美声唱法则不然,它有严谨的科学性,更要凭歌者的悟性和体会,才能达到某种高度。因此,许多专业歌者一辈子也没能冒尖。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张倩云的演唱更属不易。
诚然,张倩云的演唱,从严格的专业角度来说,无论是咬字吐词、行腔用意,还是科学的歌唱技巧的运用,都还有许多不足和可提高的空间。但假以时日,她若能进入艺术院校或拜名师学习,那么前途将是无量的。
拥有13亿人口的偌大中国,其实是不缺少各类人才的。而真正缺失的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机会和制度。当年的农村娃廖昌永,因为把握了进入音乐院校和拜名师学习的机会,自身的天赋再加之刻苦的学习,如今已成长为著名歌唱家。
眼下,几百、上千元一课时的天价学费,已使广大艺术学习者望洋兴叹,被拒之门外。而真正具有艺术潜质的苗子,又不一定在少数的富有阶层里。这种状况,对未来中国的艺术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今的歌唱类选秀节目,是给了所有想展现自己才华的人一个公平的舞台。这也有利于发现、选拔更多的可造之才。
这里,我要讲述两件令人深思的往事。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有个盲人青年王叔培,报考上音钢琴系。这看似有点天方夜谭式的举动,被老院长贺绿汀得知后,亲自去听他的演奏并破格录取。王叔培在毕业后,又被贺老点名留校任教。他也不负厚望,教了好多学生。这里可见贺老对人才的爱护和重视。
好多年前,《新民晚报》一则报道评弹元老蒋月泉在香港病重的消息,引起上海市领导的重视。于是,蒋月泉被接回上海精心治疗。在此期间,抢救了他许多未留下的艺术资料,他的荫字辈学生的才艺,也再度获得传授。
现代社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电视歌唱类选秀节目的样式,是值得各行各业借鉴的。在人们感叹尽快把中国建成世界强国的今天,更应爱护现有的人才,更多地去发现和培养未来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不拘一格地去挖掘、用好有用之才,只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个国家才能更加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