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于1863年3月11日(清同治二年正月廿二日)的“上海广方言馆”,是近代培养翻译和承办洋务人员的新式学校之一。就其培养目标及设立课程、专业而言,已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雏形。当年,“上海广方言馆”是由江苏巡抚李鸿章仿京师“同文馆”例,奏设于上海的。
开始时,仅设“英文”一馆,后加设“法文馆”、“算学馆”。1891年增设“天文馆”。校址初设于老城厢内旧学宫,即“敬业书院”西偏屋宇(今梧桐路),由书院山长冯桂芬总负责。1870年(同治八年)迁入高昌庙“江南机器制造局”(后为江南造船厂,今已划归“世博园区”)内。之后又设“翻译馆”、“东文馆”、“铁船馆”、“工艺学堂”等。由制造局总办兼任广方言馆总办,归两江总督及江海关道管辖。广方言馆招收14岁以下(后改15岁至20岁)“师禀颖悟、根器端静之文童”。定额40人,最多时达80人。分上、下两班,先入下班,一年后择优升入上班,专习一艺。学生学完后为“附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并充任各衙门及海关“翻译官”。
1898年,江南制造局炮队营裁并,改名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1905年(光绪31年),总督周馥以各省已设兼习外国文字的学堂,建议改为“广方言馆”,并且并入陆军部“兵工学堂”。至此,这所创办于原南市地区的上海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广方言馆”在办了42年之后终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