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在寒冷冬日,也能听到玩虫者衣下不时传来一阵阵虫鸣……民间畜养鸣虫的风气,清末民初时期最为兴盛,尤其京津地区,不但玩家众多,而且品位较高,从传世的典雅别致的蝈蝈葫芦即可见一斑。
葫芦器,又称“匏器”或“蒲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工艺品。葫芦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用成熟后的葫芦或雕或绘而成的器物;另一类是将形态各异的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即“范制葫芦器”———蝈蝈葫芦的加工方式也不外这两种。蝈蝈葫芦的造型,常见的有鸡心式、棒子式、柳叶式和花瓶式四种。它们既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也很独特,几乎可称为人们表达审美理念、民俗信仰、精神意趣的载体。无论戏曲人物、文学故事、神话传说还是地方名胜、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婚丧礼俗等,都可成为民间艺人制作蝈蝈葫芦的装饰题材。蝈蝈葫芦的口和盖也极为讲究,一般为紫檀、红木、象牙或玳瑁所制。畜养蝈蝈前,还要在葫芦口内装一个用黄铜丝盘成的胆,加盖后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葫芦虫具。蝈蝈葫芦的盖,高一寸到一寸五,上雕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玲珑剔透兼具透气功能。
据说,以葫芦畜养鸣虫的发起人是晚明人巢端明。此人为浙江嘉兴人,自幼饱读诗书,曾于崇祯九年中举。明朝灭亡后,对社会失去信心,就归隐回家种葫芦养虫玩。他在居所四周栽种了十余个品种的葫芦,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葫芦上,使其长成樽、彝等形状,世称“檇李匏尊”。清代的蝈蝈葫芦,最讲究的就是雕刻精美的“蒙芯”,“蒙芯”的材料不光有象牙的,还有红木、玳瑁等。从清代开始,“葫芦文化”就已经影响深远。
我收藏的这个蝈蝈葫芦匏器以象牙为沿口,缕空玳瑁为盖,雕琢的雀鸟亦可活动,葫芦上有诗“秋深霜叶红,小儿戏秋虫,乙酉(1897年)古稀翁”,底部“光绪年制”款。蝈蝈葫芦的好品相是“玩”出来的,经过养虫者长时间地把玩摩挲,包浆厚重,色泽紫凝温润。外观由黄变红、由红变紫,油润灵透,尽显古朴凝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