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遨游”书海
在盲童学校24年里,朱敏当了17年的班主任,13年的青保老师。从进盲校的那天起,朱敏就下了决心:要让盲生学到更多知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她除了虚心向前辈请教,探索适合盲生的数学教学方法,还亲自制作了许多盲文几何触摸图。
2005年,视障学生也能参加普通高考了,但当时上没有任何盲文的高考参考书籍。于是,朱敏一家家书店地跑,翻阅了几乎所有的高考书籍,挑出适合盲孩子的试题,再用盲文把这些复习资料翻译出来,送到印刷厂印刷给学生。
开出个性学习“菜单”
小程曾是朱敏班上的一个内向、敏感的女生,数学是她的薄弱学科。随着高考临近,朱敏发现,小程越来越内向,不再愿意和同伴一起上数学课或讨论数学题目。原来,数学习题难度和综合性都有提升,小程备感压力。为了让小程重塑信心、提升成绩,朱敏顾不上家里80多岁的骨折老母亲,硬是从繁忙的两个班级教学和学校青保工作中挤出一小时的时间,为小程开“单人课堂”。连着两个多月,每天下午四时三十分到五时三十分,朱敏会详细地给小程解读数学教材上的知识点,并指导她做习题训练。
为孩子种下“自信果实”
由于眼疾的加重,小赵在高二转入盲童学校。第一眼看到小赵,朱敏就知道:他是一个好强、好学的男孩。“只要找出他学习中的障碍,重塑他的信心,成绩一定能赶上其他同学。”
朱敏发现,小赵的作业本特别整洁,解题格式也很严谨。于是,她特地把小赵的作业本作为范例在学生中传阅。小赵自学能力很强,喜欢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数学题。朱敏就会特意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不同解题方法的提示。在朱敏的鼓励下,小赵对数学的兴趣愈发浓厚,还时常缠着朱敏多布置一些习题。
进入盲童学校一年后,小赵就被选为数学课代表。最后,他在高考中取得了数学149分的高分。
当起孩子们的“朱妈妈”
小雪在三岁时被路人送到了福利院。善良知足的她在大家眼中是个乐呵呵的“傻女孩”,可有一天,她告诉自己最信任的朱老师一个“秘密”:她其实一直都记得妈妈的模样、记得自己有个小弟弟、更记得妈妈把她放在一个大房子里就再也没回来过。小雪说,她一直想找到自己的妈妈,只是想感受“妈妈”是什么感觉。听着小雪的阐述,朱敏忍不住哭了。“既然小雪失去了妈妈,那么我就是她的妈妈。”
现在,小雪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也有了孩子。她让孩子喊朱敏一声“外婆”。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