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天总会有许多事情,要你去很认真地想,把想好的事情去完成,真的很累很劳心。现在好了,退休了。我的一个从前的闺密,十分知足地说,现在每天睁开眼睛,随便想想,就有人已经给你发好了工资,让你衣食无忧呢。一位旅友说得更幽默了:那些白领算什么!我们才是真白领。
过上这样的日子,没有了压力,思想就会很放松,信马由缰。随便想想,也成了家常便饭。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了:
比如过去太劳心,所以现在一定要省心。前些日子,在看“中国好声音”,那天,那英在安慰一个落选的学员,说:以后还有机会的,别往心里去,要像我,没心没肺的,不烦。庾澄庆就在旁边指着那英:你是有点二啊。看到这里,我就笑了。我个人觉得,应该学学那英有点二的生活态度。就是在要烦心的时候,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像钱丢了,就当是没发奖金啊。不和自己较真,才能让心平静下来。
比如孩子们成了家,我们做爹妈的,一百个一千个不放心,坐着车,去给他们整理房间,安排他们的日常生活。我认识一个小朋友,她妈妈将一个星期的菜,按周一周二……分别装在七个塑料袋里,一定要他们带回去。其实这样未必好,让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生活,狗窝也好,草窝也好,那是让你看到了。看不到的,那些从异地他乡出来闯荡的孩子,不是都要自己去面对吗?如果孩子提出来要你帮助时,我是觉得,能做到的,一定不要拒绝,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经济上,尽量要帮到他们。
比如现在赋闲在家,身体好,还有能力,又有机会,再想出去做做的,那比呆在家里没方向好。我的一位朋友说:呆在家里练戆啊!或许,这一辈子,做够了别人的事,想做做自己以前想做,却一直没时间做的事,那现在正是时候。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周游列国、摄影写作、种菜做慈善……去还原一个情结,让梦想照进现实。做这些事情,一定是能让你现在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不是再要去争取成为一个什么家,完成一个什么成果,创作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往往会事与愿违的。有的时候要明白,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
比如要用心对待每顿饭。有一天,我听新闻,那里说,有一个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那个百分比我忘了,好像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这有点令人吃惊。现在物品丰富,鸡鸭鱼肉,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吃的钱还是够的。后来我弄明白了,这里主要指的是营养不均衡,也会造成营养不良,这种可能性就大了。怎么个表现呢?先说孩子们要来吃晚饭的,父母一定是全力以赴,四菜一汤,那是必需的。我的一个朋友,要做六菜一汤,儿子媳妇第二天中午还要带饭。父母们的这顿中饭,绝大多数用隔夜剩的饭菜,热一热,或者下口面,就对付了。现住上海的大部分这种结构的家庭,基本如此。按照早饭吃得饱,中饭吃得好,晚饭吃得少,那就背道而驰了。再说两人世界的父母,一般一天就起一次油锅,烧的菜分成两份,晚上就有了,放置时间过长,营养也就损失了。还有一些老年人,对有些养生类节目,片面理解,怕得三高,平日都以素食为主。现在看来,对一日三餐要上心,每顿尽量要吃到新鲜的;什么都能吃,什么都不多吃,均衡才健康。
比如每天坚持做锻炼。我因为腰和膝关节都不太好,像打太极拳、跳操等都力所不能及,所以就在绿地里随便走走,做做动作。有一天,碰到文汇报原来的体育记者李廷昆老师,他已年过八旬,却精神矍铄,赛过70。他说:走路好啊,不过走路锻炼也有讲究:要抬头挺胸收腹,两臂甩至前胸,让腋下活动,心无杂念,不作思考,落脚时,感觉五个脚趾抓地……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现在就这么走着。
越来越觉得:生活要简单,不为琐事累;活动不求多,内容要丰富;凡事无所谓,不无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