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初冬,“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隆重举办。此展文化阵容强盛,稀世珍品煌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四家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享有盛名的大馆与上海博物馆联盟,67件展品浩荡汇聚,五代宋元跨时460多年,山水画的典范风格欣然直面,文人山水画的兴起令人瞩目,人物画和宗教画的兴盛足以演绎,寓兴移情的花鸟画谐和加盟,讲法和尚意的宋元书法历历在目,可谓风范气象壬辰聚,翰墨荟萃古风来。
在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中遨游,犹如走进这段跌宕斑斓的中国绘画书法史。五代宋元书画墨迹形成华北、江南和四川“南北西三足鼎立”的地域特征,是这三个地域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心境、艺术心境相互作用的中国翰墨魂脉演绎的结果。水墨画的兴起可以追溯到盛唐至中唐时期的吴道子、项容和王墨,随着五代两宋山水画的崛起,尤其是宋人崇尚平实、儒雅和理智的世界观的逐步确立,注重黑白阴阳互补的水墨画令人瞩目。中国山水画于东晋而滋育,于南北朝而确立,“隋唐山水定乾坤”,到了五代宋元已由人物画为主悄然转向山水画,人物逐渐走入山水间,形成以山水为主,人物与建筑点缀其中的新局面———“山水+人物画”。“细节至上”,以物拟人,宋代花鸟画在宫廷画院独树一帜。以简代繁,“偏安情怀”,是南宋院体画的艺术特征。“传承与超越”,使两宋文人书法和皇帝法书呈个性化趋势。“文人话语年代”,文人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在于强调山水画的文学性和笔墨的韵律性,以书入画,追求用笔用墨的书法化、写意化,重视绘画中诗书画的进一步结合。如南宋马远的《月下赏梅图页》(大都会博物馆藏)描绘了初春之夜,月色朦胧,雅士赏梅,云雾氤氲,暗示身为世俗所羁,心却驰骋纵横。南宋夏珪的《风雨行舟图页》(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表现水乡泽国,行笔简劲见胜,作品水墨淋漓,取法纯任天真。元代倪瓒的《江渚风林图轴》(大都会博物馆藏)可见前景几株枯树,远处山影呼唤,江渚暮潮初落,风林霜叶浑稀。作品枯笔淡墨,文雅松秀,借鉴书法,疏简天然,具有元代文人画的文化特征。元代盛懋的《山居纳凉图轴》(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笔墨精湛华丽,设色师承唐人,行笔屈曲披散,整体韵律波动,山石林木合一,线条高逸俊朗。元代徐贲的《溪山图轴》(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山脉蜿蜒,峰峦无尽,坡石垒叠,茅屋相间,“满壑春阴满涧苔,茶烟起处薜帷开。山童频报敲门客,总为催诗索画来”,“其面貌有别于宋人巨幛山水,而取元末文人画之形制,注重个人性情的抒发,为画家遣兴写意之作。”还有南宋赵佶的《草书天山阴雨七绝诗页》(大都会博物馆藏)和赵昚的《行楷苏轼诗句页》(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无疑反映了“传承与超越”的两宋书法的风格特征。
在此次展览中的不少展品是国内博物馆收藏所阙如或稀少的。如南宋金处士、周季常的宗教画,元代张羽才、罗稚川、张羽、姚廷美、刘贯道等人的画迹,在国内属首次露面,为观赏和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上海博物馆的7件藏品与美方60件展品互补。为配合北宋《睢阳五老、毕世长像册页》,同时展出上海博物馆的《睢阳五老图题跋册》;为对董源《溪岸图》进行比较研究,上博联合展出了《夏山图卷》。同时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上海博物馆还举办了“翰墨荟萃———图像与艺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