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找主人
犹太摄影师沈石蒂(1905—1986)于1922年至1957年在上海南京路73号等地开设了4家顶级照相馆,为各个阶层的华洋人物拍摄了大量精美人像照片。1957年沈石蒂迁居以色列。2011年,沈石蒂养子摩西·迪克勒带着养父珍藏的摄影作品从以色列来到了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渴望追溯养父在上海工作、生活的足迹,为老照片寻找主人。
沈石蒂人像摄影作品留存下来总共700幅,全部收入这部画册中,天真的孩童、清纯的少女、雍容的富人、飒爽的军人、儒雅的绅士,为观众展现了旧上海的时代风貌。据统计,其中外国人约占55%,中国人为45%。虽然绝大部分人物的身份还不能确定,但从目前已能确定的人物来看,既有普通的上海市民、高级白领、电影明星,也有成功的企业家、政府官员、外交人士。
相中人到现场
58年前,25岁的陈立善和24岁的曹莉贞订婚,他们走进了沈石蒂照相馆。如今,两位老人都年逾八十,在看到电视台的寻人启事后,带着保存多年的照片来到了以色列领事馆。
陈立善告诉记者,当年他们的拍摄地是茂名南路上的分馆,沈石蒂亲自操刀。夫妇俩毫不掩饰对这家照相馆的青睐,“沈石蒂先生拍照很敬业,一张照片布灯摆景要花费半小时,还要陪我们聊天,多用英文。我记得很清楚,他说他是艺术家,不是拍照片的。”陈立善说,“他的作品就是与众不同,很有艺术气息。我们结婚照在其他照相馆拍的,不能说不好,但和订婚照比,太大路化了。”
水准高有价值
与会专家指出,这些老照片用光柔和,人物神态雍容优雅,构图典雅端庄,传递着华贵婉转的独特味道,既反映了沈石蒂精湛的摄影技艺,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史料价值。沈石蒂巧妙地用一个个瞬间传达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这些照片,在今天看来仍然光彩夺目,他也因此记录下了上海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
著名作家陈丹燕等专家参观了现场展出的20幅老照片,对照着在场的照片主人,纷纷指出,这些老照片既讲述了当时端坐于镜头前的那些华洋人物的个人经历,也反映了20世纪中期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状态。在那纷争不断的岁月,许多犹太人和沈石蒂一样不远万里,远渡重洋,来到上海,成家立业,功成名就。犹太人民与上海之间有说不完的故事,正如沈石蒂和上海的关系一样。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