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感悟
前年的《流浪者之歌》,林怀民把旅行路途中获取的灵感,融入独特的艺术形象塑造之中,让观众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通过稻谷瀑布、行者跋涉等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九歌》的创作,同样缘起于他的旅途思考。上世纪80年代中期,林怀民到印尼诸岛旅行,目睹着岛民们每天晨祷晚祭,还参与了农田收获时的歌舞庆典和婚丧嫁娶的仪式,不由得联想起曾经熟读的屈原《九歌》。当时的林怀民,对文化人类学并没有多少了解,但出于舞蹈家的敏锐感受,他深知,古往今来,自然灾害和人类战争,给人们带来挫折和不幸,芸芸众生虽然无法左右命运,大家却仍然在抗争和自我救赎中不断追求生活的幸福与和顺。
火灾幸存
林怀民把这段感悟转化为了舞台作品的创造,尽管沿用了屈原《九歌》的篇章结构,却赋予其现代人的思考和诠释。1993年在台北首演时,神龛式的舞台渲染了舞蹈表演的祭典氛围,演员和观众心怀神圣的心态,在繁花神灯的相伴中,完成了这一次艺术之旅。《九歌》很受欢迎,但由于舞台装置过于繁琐笨重,所以演出不多。2008年春节,一把大火烧毁了云门舞集破旧的团部,包括排练厅、办公室、舞美仓库都成了废墟。在清理火场时,大家发现唯独《九歌》道具中尘封多年的演员面具,保存在箱子里全部完好。灾后的募捐会上,林怀民手持该剧角色“云中君”面具,语音哽咽地许下心愿:“我们会让面具上的飘带重新飞扬在舞台上。”
全新亮相
去年记者曾与林怀民喝咖啡,他在谈起火灾时,已摆脱了伤感,倒是兴奋地说:“云门舞集很快就完成了重建团址的社会募捐和前期准备,新团址已经于2011年5月动工,明年在建团40年时落成,到时候,我们要重演《九歌》。”也许,这场火灾印证了他当年创作《九歌》时对人生的感悟,再次复排这部作品,也是他对舞团命运的自我救赎。记者了解到,《九歌》的复排着重于舞蹈结构,而大量的舞段和舞美装置将重新创作,算是一次全新亮相。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