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上海没有太多的“旅游景点”,单位组织踏春旅游很给力的也就是去大观园、动物园和锦江乐园,如今还能一直让我回味思考的是初进“大观园”的感觉。
在潇湘馆门前的竹林处手掩竹枝的那张青涩照片勾起了青春记忆,可不是嘛,一转眼就已经快近不惑了,看着这张照片上的人儿也不太认为是自己了。呵呵,拍照的那会儿还真把自己当“林妹妹”了呢!在导游和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了几位主人公的住处,然后轮流拍照留念,边走边聊时给看过《红楼梦》的同事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印象中那时聊的最多的还是“宝哥哥”和“林妹妹”——他们的爱情故事是那么的纯净凄美,两心相悦又不能百年好合,使得大家为他们惋惜的同时也感叹着身边的人和事。
我自己从小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大家庭,整个村里人都是同一个姓,家里亲戚也是非常之多,我小时候对称谓糊涂了好久,总是在跟着妈妈走亲戚的时候努力地记住那些隔着辈分的称呼,生怕喊错人被笑话。想想现在的孩子们,能有个兄妹的也越来越稀罕啦——好多称谓正在自然消失。记忆中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大人们会准备相应的祭品、食物和家庭过节的各种仪式,日子虽不如城市繁华热闹,却也有滋有味的,以前中国传统式的大家庭不就是如此嘛——一定要子孙满堂,人丁兴旺,最理想的就是有人入朝有人经商的家庭模式。荣宁二府经历了他们的兴衰史,同时也给后来的人们留下无尽的传说……
一晃30年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上海的大观园经历了辉煌和凄凉,一度因为《红楼梦》电视剧的播放和重播又被人们炒热继而再清冷,有一次在腊梅花开的季节,去吴江出差开车回来路过大观园,已快傍晚时分,没有了游客也没有人收门票。修剪整理花木的大叔在默默无闻地干着手里的活,偌大的园子里凸显着鸟儿在林中鸣叫跳跃的声音,虽是在上海近郊却给了我穿越时空的感觉,走进了曹雪芹笔下描写的那个家,我们也只是匆匆过客,感受了一下及时回头出来,过着自己努力奔忙的日子,勤勤恳恳地奋斗在岗位上,偶尔还是会重新翻阅《红楼梦》,因为书中有我们一直重复过着的生活,和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翻阅喜欢的书,总是小心翼翼,先洗手,生怕脏了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