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家的“硬杠杠”?
怡 然
  怡  然

  子夜,央视新闻频道有一档节目“环球记者连线”,由派驻各国的记者直接报告见闻与感悟。不过在国内,每日此时乃梦香时分,而在大洋彼岸,却正好是午餐时刻,尽可精神饱满地收视。这天播的《“节约行动”海外观》,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差点忘了吃饭。

  节目里,主持人请常驻东南亚、中东、欧洲的记者讲述各国如何厉行节约的情况,有些事情过去已有所闻,有些则闻所未闻,尤其是不曾想到老外在官场里也那么“抠门”。比如日本,政府官员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是一种常态,即便有接送,也是到公交站为止。国会600多名议员仅100多辆车,除议长等主要官员外,均无专车。如需用车,则以3小时为限。英国伦敦市长骑自行车上班在本国并非新闻,政要名流包括首相副首相搭乘公交也稀松平常。一次央视记者前去采访一位议员,满以为可搭他的专车去国会,谁知议员是地铁一族,记者为装载摄像设备只好打的,议员“借光”坐上出租车,埋单的是记者。许多外交官戴着头盔、穿着西装骑自行车上班,到了外交部,摘下头盔,放下卷起的裤脚管,从容自然,一派翩翩君子的范儿,一点不觉得“有失颜面”。在俄罗斯,公务请客受到严格控制,受限多多,万不得已要请客,须事先申请,由多个领导人签字,事后则要汇报请客效果。如在国外请客,则需把单据全部译成俄文,并呈报充分理由……

  在海外驻扎多年的记者们,一个个讲得生动传神,也都很有感慨,我听得津津有味,也有恍然大悟之感,难怪那年去莫斯科出公差,接待方虽然热情,却从来没请我们吃过一顿饭,唯一一次所谓“下午茶”,也只是摆出几块小饼干,寒酸得我们面面相觑,以为是受到怠慢,哪知是人家的制度所然啊!

  “抠门”,原意是吝啬到连个门把手都舍不得装,开门时不得不用手去抠门缝。故“抠门”显属贬义,常被讪笑揶揄,哪个单位哪个头儿被认作“抠门”,便似乎是没出息、少人缘,成不了大事,而一掷千金,出手阔绰,动辄摆谱,方才显得有派头,有气魄。然而,“抠门”与否不仅由个人的荣辱观羞耻心驱使,更与规章设计、制度安排息息相关。环顾现状,从矫枉过正的意义上说,“公家之门”亟需“抠”,且当“抠”得紧。若掣肘缺失,监查缺位,技防失守,舆论失声,公权之滥用,公帑之挥霍,必然无度,必然失控。

  可不是?即使在鞭挞浪费、力倡节俭“风头”强劲的当下,“舌尖上的腐败”也远未绝迹,继续吞噬着“公家之门”。尤为教人大跌眼镜的是,护佑“舌尖”竟然也有“土政策”,或曰“潜规则”。就在近日,西北地区的一位贫困县接待办负责人对新华社记者说:“没办法,再穷也得招待。除了用吃饭来增进感情,也没有别的办法。”据他的说法,当地接待有标准,县处级干部用什么酒,县处级以下干部上什么菜,都有硬杠杠的。一般县处级干部是每桌餐饮标准3000元,厅级干部是5000元。“一桌子饭菜哪能吃完,但标准就是这样,得凑齐”。穷得叮当响,也非要大摆饕餮盛宴,且设下“硬杠杠”,说来这也是一种“抠门”。昔日有“汉中之人,性嗜口腹,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如今的“贫寒之家”依然“性嗜口腹”,只是并非“抠”自家的“柴门”,“抠”的是国库之“豪门”,“嗜”的是纳税人血汗。该由谁家的“硬杠杠”行使威权?那些被荒诞无稽的“硬杠杠”顶上宴席大快朵颐的食客中,或许就有制度的设计者、政策的制定者、公帑的管理者、账务的审计者,何以就那么心安理得、坦然自若?何以就不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以强硬于那些“硬杠杠”N倍的制度、刚性于“潜规则”N级的“明规则”破解之、降服之、束缚之?

  “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一幢楼”,多年前就流传着这样讥讽官场腐败的民谣。管制“舌尖”或应参照科学有效的洋经验,收拾“屁股”亦然——这还有疑问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生命密码
谁家的“硬杠杠”?
都市变大山变小
秋收冬藏,别藏脂肪
黄世钊 书法
寄林君张君
年前
过年的那种味儿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谁家的“硬杠杠”? 2013-02-18 2 2013年0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