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此小文,心中隐隐作痛,不由随手写下这一标题。金融自有痛史,“不忍看”三字,则出于胡适之悼诗。近代金融史荆棘坎坷,此案中两位风华正茂的著名银行家,竟在抗战初起的关键阶段,遭日寇残害,实为近代中国金融界最惨痛事件,舆论称为“诚为我中华民族一种不可回复之损失”。不忍看,更不敢忘。
从被害银行家之一徐新六说起。巴黎和会期间,梁启超以中国代表团非正式顾问的身份前往欧洲,开展国民外交活动。随行的成员中,有张君劢、蒋百里、丁文江等各界名流,也有年仅28岁的徐新六。徐出身书香世家,父亲徐珂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本人则英法留学归来,其时正任职中国银行,素有才子之称,得到财政部长梁启超的赏识。梁氏出国,遂辞去部长职务,临行不忘带上徐才子。
欧行途中,诸人频繁接触欧洲文化精英,邀请他们来华访问。后来专事邀请和接待欧美文化界名人的“讲学社”,即是在梁启超主持下,由徐新六、胡适等人操办成立的,并邀请到当时被称为“外国四大明哲”的杜威、罗素、杜里舒和泰戈尔访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鲜活力。
徐新六精于金融,喜爱文艺,还是新月社活跃分子,与胡适关系莫逆。后经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相邀,担任总经理一职。浙兴曾列“南三行”之首,因叶景葵不满蒋介石的财政金融政策,该行发展受到压抑,但徐新六在近代金融领域颇为活跃,如著名的中英借款、白银协定、币制改革等,徐均参与其中。他还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五位华董中最年轻的一位,西安事变爆发后,一度有出任外交部长的传言。
1938年8月,在香港的徐新六接到国民政府通知,拟组代表团赴美商谈借款事宜,叫徐新六返还重庆。
8月24日,徐新六与另一位金融巨子——交通银行董事长胡笔江夫妇,搭乘“桂林号”邮机从香港飞赴重庆,共有乘客及机组人员19人。飞至广东中山境内,突遭5架日机拦截扫射,机体多处中弹。飞行员系美国人,拼命将飞机安全降落于河面上。
此时机内各人尚未受伤,但日机再三投弹扫射,“轮回凡二三十次之多,企欲将全机搭客杀害”。徐新六和胡笔江夫妇不幸被害,徐年仅48岁,胡也只有58岁。同机遇难者14人,除徐新六和胡笔江夫妇外,尚有立法院长孙科随员四名,中央储蓄银行经理许某,聚兴城银行董事长之子杨锡远,财政部秘书王亮浦,柏林大学中文讲师陆懿,归国华侨楼兆南夫妇及其年仅二岁的女儿,现场惨不忍睹。
徐新六、胡笔江均属金融界巨子,为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贡献尤多,极富声望。其时正在中国抗战初起阶段,金融界对支持抗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抗战军兴,两人也多次表达了抵抗侵略的决心,胡笔江曾说:“我出身贫民之子,设使我此次战争而牺牲,则国家损失,不过一贫民之子而已”。不幸一语成谶。
与徐新六不同的是,胡笔江家境贫寒,本人就从学徒奋发起家,亦未出国留学,一无凭借,却以才能德行,先掌中南银行,后主交通银行,为国民政府金融决策负责人之一,30年代废两改元,胡是主要谋划人。胡命运多舛,在中南银行任总经理时,曾遭歹徒绑架差点丧命,家人惊恐万分,夫人受惊吓后流产。银行家光鲜的背后,常常有着外人难以察觉的哀痛。
徐新六的好友胡适得知噩耗,大哭了一场:“天乎!新六如何可死!”“新六为最可敬爱,在君(丁文江)已死,新六何可再失!”(1938年8月25日日记)
不久胡适赴美任大使,竟在美国收到徐新六上飞机之前寄给他的一封信,时间是8月23日,这也是徐新六寄出的最后一封信。胡适读到故人来信,再次痛哭,写了一首追念的诗:
拆开信封不忍看,信尾写着八月二十三!密密的两页二十九行字,我两次三次读不完……此时当一切一切以国家为前提,这是信里的一句话。可怜这封信的墨迹才干,他的一切献给了国家……我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这人世丢了一个最可爱的人!“有一日力,尽一日力”,我们不要忘了他的遗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