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滨海古园为无主骨灰安葬招聘志愿者的消息在晚报刊登后,共同的爱心像一根纽带,将我们这些来自本市各个区域的普通市民凝聚到一起。两年来,我们先后多次以亡者亲人的名义参与为已故的孤寡老人和无主骨灰安葬或祭奠的活动。柏万青女士曾幽默地说:你们是为天堂里的人服务,我是为人间的人服务。为活着的人服务,人们可以理解和接受,但为逝者服务,绝大多数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就遭到亲戚和朋友,甚至家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心存仁义,表达善意,无可厚非,现在做各种志愿者的项目很多,何必选择做这种“触霉头”的志愿者。要冲破世俗的偏见,真不是件易事。
还记得当初,仅有二十来人报名,最后成行18人。基本上以老年人为主,最年长的72岁。在我们这些平凡老人的心中,都保有一份感恩的情怀,大家一致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不可能一辈子风调雨顺,谁都有需要人帮一把的时候。一生走过来,得到不少好人帮助,现在,已到了晚年,趁精力还算充沛,抓住最后时光,回报社会吧!
李先生曾是饭店老板,他说:我感谢党的富民政策,也感谢那些曾经在我饭店用餐的无数素不相识的顾客,让我赚了钱。退休这些年,他曾为附近居民义务磨刀上万把,热心教小区居民科学烹饪,但他感到选择做一个为已故孤寡老人和无主骨灰服务的志愿者,比其他志愿项目意义更大。
再说说我自己。那年父亲的意外去世,给了我沉重打击。一天,我茫然走在路上,接到朋友一个慰问短信,因手机电量不足,就在街头电话亭回电,说着说着,我禁不住失声痛哭。“大妹子,你怎么哭得这么伤心?什么坎都能过得去的啊!”我的身后冒出一个老妇人,一口安徽话,一身破旧的衣服,是个拾荒人。我只知哭没顾看她的脸,但她说的“什么坎都能过得去的”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我一下子清醒了。是啊!没有跨不过的坎,我怎么能这样作贱自己呢?
许多年过去了,这位拾荒大姐的话一直温暖着我。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的茫茫人海中,她是那么不起眼,但她和无数曾给予我帮助过的好心人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无以回报,但感恩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心。当我知道世界上有那些无名骨灰的“流浪者”,就毅然报名为他们做志愿者。
其实,从我懂事起,一直到我父亲去世前,几十年来我对于白事一直持回避态度。但当我心中有了一份神圣的信念后,便能战胜一切阻力,包括自身的怯弱。在参加这个活动后,我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感恩社会,奉献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志愿者朋友们的精神境界都得到了提升。大家都表示:活着的时候尽己所能,多做善事,快乐度过每一天;百年后,以文明环保的方法处理后事,不给下一代添麻烦,有的还表示将遗体捐献。
古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说的是对待亡者,要保持特别的尊敬,生命虽然消失了,但其人格尊严仍应继续保持。如此,民众才会走向道德与文明。如何对待亡者,特别是无主亡者,既体现了对亡者的态度,更对活着的人有重大影响,这涉及到全社会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态度。滨海古园为无主骨灰安葬和公祭的善举功德无量,意义非同寻常。我们每一个人为能与古园人一起做这样的善事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快到了,我们这批志愿者将再次聚集在滨海古园参加公祭。我们愿为上海这座美丽城市、为整个社会增添温馨、正面的因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个公民的绵薄之力。选择做这样的“触霉头”志愿者,我们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