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诗意地栖居,已成了现代人孜孜以求的梦。城市间的竞争早不再单纯地体现在经济收入、地标性建筑等物质化指标的比拼,经由设计产业的振兴,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能享有品质感的生活,已成共识。
上海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并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已整整三年,在正视与世界一流以设计创意为中心的城市差距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上海新的设计力量正在蓬勃兴起,正如这生机勃勃的春日给我们的感受。
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窥一斑而知全豹,本版近期将对话上海、北京几大艺术设计类院校院长,通过这些采访,我们感受到设计界的努力正在令改变发生,令城市更美好,生活更美好。愿“上海设计”能于其历史积淀中寻找到更多新的能量,且歌且行地生发出其应有的磅礴力量。
近几年,华师大设计艺术学院与同为“设计之都”的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的小城圣埃蒂安(St-Etienne)的合作交流颇为频繁。魏劭农笑言,在欧洲,“设计之都”大都是资源不足的小城市,无奈之下凭“设计”来杀出一条生路,都灵、圣埃蒂安、赫尔辛基莫不如是,而像纽约、伦敦或米兰这样的真正的设计之都却并不在其列。
与位于阿尔卑斯山区的圣埃蒂安相比,上海拥有的资源条件显然好太多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就有着令人赞叹的设计和时尚的传统,独特的地理位置,令它拥有了由源源不断的文化创新动力与先进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平台共同奠定的“海派设计时尚”的基础。魏劭农认为同为设计之都,上海与那些欧洲的小城市所处的地位和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上海应该根据自身天然有利的条件和基础,以更加开放包容和更具国际化的眼光和视野,将文化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创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海派设计之都”的道路出来。
对于上海而言,要建设“设计之都”必须找到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与重点,魏劭农认为,高端的艺术和科技结合是上海的优势所在,在诸如时尚设计、多媒体等领域都可以大有作为。魏劭农以首尔为例,同为“设计之都”,首尔将其支柱产业定位于动画、动漫包括韩剧,其他创意设计产业皆围绕这几个点生发开去,发展有了“把手”,就有了四两拨千斤的可能。在首尔,“设计”不仅指专业领域的工业、艺术设计,还意味着民众介入下对城市面貌的再创造。设计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显然,上海离“全民设计”的目标,还很远。
如何做好一个设计?如何维持设计的质量?如何做设计与商业相互推动?现代设计原本是建立在西方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的概念,它的闯入打破了中国原本自有的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传统审美系统。这种闯入来得猝不及防,却又如此强势,令始终未彻底完成工业化的中国设计无所适从。能否在科技进步的今日,重拾中国人传统的从自然中获得生存的智慧与审美的经验,尊重传统的工艺,体现海派文脉,不跟风,不求潮流。魏劭农说,好的设计就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设计。近年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硬技术一流的“匠才”,这个城市却依然缺乏具有人文关怀的好设计。好的设计有时微小,貌似隐形,却会用细腻的使用体验令人赞叹。在这方面,日本、韩国甚至中国台湾地区都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未来的设计应该令自然、科技与人文相融合,更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情感与体验感受,让设计真正为民生服务,也是上海建设“设计之都”的当务之急。
这一两年来,魏劭农与他的团队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中华艺术宫改造设计、上海长江河口设计馆、上海音乐谷及农村自然村落的改造设计等一系列项目的设计,在魏劭农看来,设计不分大小,总而言之,设计是生活在当下并为人服务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只有与城市发展、社会发展和进步相互匹配联动,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