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道字希俊,为李思训之子,唐室宗亲,玄宗开元年间官至太子中舍。擅画青绿山水。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思训、昭道)”。《春山行旅图》纵95.5厘米,横55.3厘米,绢本,青绿着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绘崇山峻岭中,枝叶苍翠,春意浓郁,有行旅结队而行,图左山路和栈道蜿蜒崎岖,仅容单人匹马艰难跋涉,而图右则山道稍宽,容得两人双马优游信步,中间是一片平坡,有行旅休憩,人或聚坐于树下,或侍立于马旁,或结对游戏,马则卸下驮物,或躺卧,或翻滚,一派和谐轻松的场景。也有长者在儿童的搀扶下单独行走。溪水潺湲,小桥连岸,图下小河,微波荡漾。如果说展子虔的《游春图》作为早期的山水画在树石的造型上尚有稚拙之处,那么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图》已臻于成熟。图中二十余人及十多匹马,造型生动,刻画精细,人马呼应,动静相宜,营造出“行旅”的特定意境。这与展子虔的《游春图》中游人三三两两,或步行,或骑马,意在游山玩水的情境大不同。
而青绿着色,又烘托出浓郁的春意。盛唐流行重彩画,但至五代、北宋,水墨画取而代之,“全景山水”的构图观念以及“勾皴擦点染”的山水画技法渐趋成熟,以至于200年后的北宋后期,唐代传留的“有勾无皴”的青绿山水画无人问津,变成了陌生的“古画”。流传至今的唐代青绿山水画非常之少。虽说徽宗朝的王希孟作大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开启了青绿山水画复兴的先河,但《春山行旅图》作为我们研究古代青绿山水画的意义依然珍贵。此图山石有勾而无皴,正体现了唐画的特色。在通体染赭色后,先石绿、后石青随着山石的结构层层罩染,极富层次和质感。看印刷品,青绿色映衬朱砂色,明艳而无火气,也许是千年的岁月销蚀,但也许是当时已经略略调和了淡墨,唐代绘画的高超的勾、染技术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现。
此图上方题有“唐李昭道春山行旅图”,著录于宋《宣和画谱》,而世间尚流传一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两图的构图及图上的人物等场景大致仿佛。《明皇幸蜀图》绘唐明皇在安史之乱后,弃长安远赴四川避难途中的场景。两图中骑马者多著官服,只是《明皇幸蜀图》中数匹马换成了骆驼。
张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