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1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趣谈“印规”:钤印不正要砍头
刘英杰
  ◆刘英杰

  古人凡事讲究规矩,无论是“印规”还是“印矩”,并非文书条令,而是一种辅助钤印盖章的工具,用以定位时,印章紧贴曲尺形内测一边钤下,可使钤出之印,正确不斜欹。

  说印矩,必说印。三代之印虽不可考,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是印信大发展的时代,且不说帝王之印如何尊贵,文武百官各有官印在手,发号施令,行使权力,苏秦身配六国相印更是成为绝世佳话。秦始皇大统一之后,印的使用更加严格且具有相当的政治意义,唐人罗隐有诗云:“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印是权力的象征,旧时县官升堂,其案上必将官印摆上。而印进入民间之后,商人交割房产地契,书画家题诗作画,都会用印。然而,凡是介于规矩,印的使用、规范、位置、大小都有了相对统一的规定,印若盖在很重要的地方,必须要不歪不斜,位置要不离不偏,方才有效。

  如果钤印不正、模糊不清,一来公信力不够,无法堂而皇之、行事有名,二来容易弄虚作假,显得有些乌龙。所以从政府到民间都要求钤印要规整清晰,官府好要求,严刑峻法即可;商贾也好要求,趋利避害本性使然;而附庸风雅的书画家更容易接受,且有一套严格的钤印理论,如果改错了地方,是要被人耻笑的,声名之累,莫不规规矩矩。

  在社会的整体需求之下,钤印之人自然小心翼翼,然而难免出错,便发明了“印规”这一工具。印规始于何时已不可考,自宋代以来已成盛行之物。据载,清代的皇宫中专有为皇帝盖宝玺的人。像皇帝的诰命、下传的圣谕、书写的墨迹都要钤印,若印章模糊不清,连歪带斜,盖印之人肯定要脑袋搬家。钤印之时,先找准位置,再将印规放上,印章紧贴印规内侧直角钤下,永不会歪斜。

  印矩开始使用时很是简单,有点像木匠使用的三角尺,多为楠木或红木制作的“T”字形。古人讲究用度,时日渐久,便有了各种材质的印矩,象牙、金银、兽骨、名贵红木均有制作,且雕镂图案景物,嵌刻诗词书画,一时间风景无限。

  印矩进入文房清玩之后,花样更多,一方面是以如此方法矜印,绝无盖章方位歪斜、乱位,保证书画空间之美。另一方面是古代文人视吟诗作画为传世大事,一般不厌其烦,不厌其琐碎,文房四宝,闲章纸镇,再加上红袖添香持印矩,可谓人生至乐。且文人用的文玩之物喜欢专擅,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或个人的诗句刻在上面,自得其赏。曾有人收藏大书法家赵之谦题字的一个印规,印规为一长方形楠木锯下一直角,像菜刀状,上刻“勾股弦,求余边”。意即直角三角形夹直角的两边,短边为勾,长边为股,古代立竿测太阳高度时,日影为勾,竹竿为股。赵之谦巧妙地将此用在印规上,文趣跃然纸上。

  由于印矩相对较少,且传世不易,所以收藏者不多,笔者曾见到一清末印矩,为铜质,上有“印规”两字,且铸有“荣录堂造”,荣录堂为旧时北京著名的文房名店,也算得上一件珍罕之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读者之声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寻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一件宋代建窑鱼篓尊
铜币可识“米杜拉”
趣谈“印规”:钤印不正要砍头
文化上海的精彩之章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趣谈“印规”:钤印不正要砍头 2013-04-13 2 2013年04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