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也要勤出门
■ 百人百思,每个人都对艺术有不同的见解,但眼前的人为创作与山、湖、天、地的完美契合,必然能得到一致的赞美
■ 由人体首尾相连构成了这个《循环》,在“自然画廊”中似乎让人更多了几重新的理解
■ 雕塑与装置构成北海道洞爷湖边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在自然中构筑艺术,让艺术点缀自然
  艺术创作越来越注重个性,就连艺术展示的方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室内美术馆、艺术博物馆已经满足不了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就连颇受双年展欢迎的大型车间厂房似乎也束缚了艺术的发挥,于是,艺术走街串巷寻找最适合的“栖身地”,它们随时可能出现在你想不到的一些场所,比如郊外,比如商场,又比如楼梯上。

  寻求最自然的表现成了如今不少艺术家创作的原则,这其中就包括了将雕塑、装置甚至多媒体作品安置到大自然中的做法。以周遭环境为语境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这恰好反映出雕塑、装置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得到重视,即便是同一件作品,当它进入到不同环境中时,就能与所在场所产生出不同的碰撞,激发出观众更多的思考。

  我们可以发现,比起一些具象、写实的作品,抽象作品往往更青睐于露天环境,尤其是那些天然、空旷的场地,因为比起都市中的拥挤和商业气氛,开阔的自然环境更能让观众放松心情,并有足够的空间发挥想象。不少国家都已经专设了露天展示空间,如华盛顿的露天雕塑博物馆、日本洞爷湖的湖边雕塑公园等,在国内却还不多见这样具有规模的高水准雕塑公园。这样的展示方法无疑有些奢侈,因为要利用大片的自然山水,在地理选择和经济成本上都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就是说,艺术的多重表现要得到发展,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发生改变,要“舍得”。

  这阵子轰动一时的香港大黄鸭其实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很少会想到,像维多利亚港这样一个很多人都熟悉的水上空间也可以变成艺术表现的大舞台。毕竟,一个好的作品可以吸引众多旅游观光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尽管大黄鸭即将离开,但作者霍夫曼的创作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希望借着大黄鸭的出现和消失,让人们关注到早已司空见惯甚至被忽略了的公共空间,当大黄鸭消失,人们的视线应该更多投向城市的环境,看看这座城市日常的样子,从而想到在城市中的人的生活状态、城市的精神人文状态。

  就和人一样,艺术创作也需要适当地出去“走走”,才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变得更加有价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拍卖专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际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重“识”被忽略的公共空间
艺术也要勤出门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B03艺术也要勤出门 2013-06-08 2 2013年06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