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参编全国地域文化通览
十日谈
孙 逊
  孙  逊

  在国务院的支持下,中央文史馆主持启动了一个大型项目《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以下简称《通览》),每个省市自治区一卷,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我们上海文史馆责无旁贷地承担了《通览·上海卷》的编撰。

  任务下达,吴孟庆、沈祖炜两任馆长先后为组织撰稿队伍、拟定提纲目录、试写部分章节、全面撰稿修改做了大量工作。由于上海此前已有《上海通史》、《上海文化通史》两部精品力作问世,如何避免重复,写出新意,使我们面临了很大的困惑和挑战。编撰组同仁不畏难辛,同心同德,耗费无数个日日夜夜,经过无数次增删改定,前后历时数年,几易其稿,最终总算不辱使命,较好地完成了《上海卷》的编撰任务。我个人作为文史馆馆员,忝列主编,也算是为文史馆做了一件实事。

  在编撰过程中,《上海卷》自始至终得到了中央馆的支持、鼓励和指导。记得试写稿完成后,中央馆副馆长陈鹤良和《通览》两位副主编陈祖武、程毅中专程来到上海,听取我们汇报,充分肯定了《上海卷》对中央馆的要求和意图理解到位,执行有力,写出了上海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中央馆馆长、《通览》总主编袁行霈先生更是在每一个编撰环节,多次当面或通过电话给了我们许多切实而中肯的意见。记得我们最初下编的提法是“上海文化:中国文化的重镇”,后改为“上海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袁先生就在电话中告诉我们:“现在的提法好,抓住了上海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中国文化重镇’云云,既没有突出上海文化的特点,也不符合上海文化的实际。”他看过我们试写的章节后,又在电话中及时给予了肯定:“‘古文化遗址’一部分写得不错,仔细梳理出了上海文化前后衔接、连成一线的特点,改变了人们以为古代上海仅是座渔村,没有太多文化积淀的误解。”又盛赞“《平复帖》一节写得好,既突出了亮点,又写得恰如其分”。

  撰写完绪论,中央馆在北京召开编撰工作会,会议主要讨论各卷绪论和工作进程。由于当时很多分卷在谈到本省文化特点时都用了诸如“多元包容”、“开放创新”之类的概括,袁行霈先生特地在大会上提出:如果大家都是这样概括本省的特点,就等于没有特点。并具体肯定了上海卷的绪论,认为把上海文化定位为近代中国都市文化先行者和引领者的提法,以及近代上海文化“趋时求新”、“中西交融”、“商业意识”和“市民趣味”的特点概括,就比较有上海的特色。

  这次编撰中央馆提出了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统一的要求,特别是对学术性要求很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受到了学术规范的教育。此外,为了增强可读性,中央馆要求精选图片,图文并茂。为此,上海文史馆积极联络有关单位,广搜图片,好中挑优,尤其注意挑选那些稀见和首次发表者。例如卷首彩插中有一幅当时的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和中国早期基督教信徒的女儿黄素娥的结婚照,新郎碧眼高鼻,身着长袍马褂,新娘穿改良旗袍百褶裙,手捧鲜花,中西合璧,可谓是我国早期涉外婚照的典型代表。书中还有一幅黄金荣1949年以后在大世界门前扫地的黑白照,当年不可一世的流氓大亨沦落到这步田地,这张照片很有代表性。

  十日谈

  文史馆春秋

  文史馆不是养老院,馆员要发挥参政咨询的作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专版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运动汇
   第B09版:运动汇/父亲节专题
   第B10版:父亲节专题/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父亲节专题
   第B12版:父亲节专题/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父亲节专题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李济:发掘殷墟第一人
干露露也要当“市长”?
出书原生态
琴瑟和鸣自苍穹
参编全国地域文化通览
九峰三泖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参编全国地域文化通览 2013-06-17 2 2013年06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