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占款下降、半年度监管考核、企业的税费清缴,这些本来就会使6月的资金出现稍微“缺钱”的状况。但是近期银行间资金面的紧张情况却较为罕见,6月20日,银行间市场隔夜拆借利率大幅飙升,冲破13%。
金融市场真的到了缺钱花的境地了?央行截至5月末的统计显示,M2余额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这意味着我国货币信贷存量继续维持高位,市场钱不少,只是短期流动性出了点问题。据市场人士分析,以往每到年中和年末资金紧张的关键点,央行会及时出手缓解市场流动性,但是此次近乎“袖手旁观”,意在遏制部分资金“空转”现象,提高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把集中在虚拟经济里的钱逼进实体经济。
资金紧张现象很快向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传导。据普益财富研究员叶林峰统计,6月15日至21日这一周,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发行数为259款,较上一期增加111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2%,较上一期上升30个基点。
这两天,有个别银行甚至推出极短期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7%,开售不一会儿便被抢购一空。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是稳健投资者的首选品种,但是面对这种为度过“钱荒”紧急派发的“馅饼”,究竟风险多大,投资者心里打了个问号。
“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飙升,我个人觉得正是购买的好时机,”一位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昨晚告诉记者,“看到了不要错过。”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多数把它作为存款的替代品,略多一点风险,收益则高出一截。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认为,短期的“钱荒”不会影响即将到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兑付以及收益,除非产品本身的基础资产出了问题。中资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一般推出的都是保本保收益或保本浮动收益的产品。他建议,投资者购买前最好上总行的网站仔细阅读一下产品说明书,如果是银行的自营理财产品,可以放心买。他预计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很快就会降下来,个别银行发行极短期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只是为了度过月底前的难关。
本报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