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目击
     
本版列表新闻
环卫老行当不再“一把扫帚一路扬尘”——~~~
     
2013年06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环卫老行当不再“一把扫帚一路扬尘”——
改写老黄历 实现机械化
姚丽萍 陈梦泽
人脸识别系统为环卫员工考勤
人民广场保洁班的环卫工装备了对讲机后方便了工作
“飞行保洁队”收到指令后迅速赶到现场处置垃圾
小型机扫车在街上行动灵活
高压水泵清洗车使清洗道路油污与小缝隙变得十分便捷
消毒剂、洗洁精、清香剂和毛巾是环卫工清扫厕所的“利器”
  本报记者  姚丽萍  文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28年来,环卫工张秀琴的作业区域没有离开过人民广场;今年,46岁的她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环卫是一个老行当,如今,老行当里出现了新现象、新岗位、新创意,张秀琴为大家历数她的“新体验”——

  新体验一

  脸谱报到 又快又准

  早上5时半,张秀琴班组的早班工人来了,班组工作室就在人民广场武胜路10号公厕后面,很小,人来人往有点挤。

  有趣的是,每位工人进门后直奔一个好像挂钟一样的仪器,站在前面照一照,表盘上马上显示工人的姓名。其实,“挂钟”就是人脸识别报到仪。

  “过去每天来了签名,麻烦,我们的流程管理也要数字化。”张秀琴说。

  什么样的数字化签到,才最便捷?开始,班组里用的是“指纹签到”,可问题来了,环卫工常年劳作,不少人手上生满老茧,“指纹签到”不精确。选来选去,大家都觉得“脸谱识别”最好,又快又准。

  “就这样,我们一天的工作就从清晨‘脸谱报到’开始了!”张秀琴笑道。

  新体验二

  电动装备 机动灵活

  一把扫帚,一路扬尘,那可是老黄历了。2008年,人民广场环卫班组就实现了“全机械化”——除了大型扫街车定时定点工作,班组里还有30多辆小型电动保洁车、小型冲水车、小型扫路车,随时准备上路,机动灵活。

  “我们新工具全了,年轻人也多了。”张秀琴说,如今整个班组一共有119名工人,三成老上海人,七成新上海人,平均年龄44岁,30岁左右的占到1/3,年轻化、受教育程度提高,工人们对道路保洁的规则意识普遍增强,可也有两难的时候。

  环卫工驾驶带箱体的电动保洁车,沿着清洁路段一路开过去,遇到垃圾就停车清扫,很方便;回来的时候就麻烦,逆行违章,绕路回来,那算不算“脱岗”呢?毕竟,岗位就是“这条马路”。

  “我们的办法是,开车过去,推车回来,不违章不脱岗,也没错过一处垃圾。”张秀琴笑道,年轻人脑子快,点子多,这办法用下来,灵的。

  新体验三

  “飞行保洁” 随叫随到

  新环卫,少不了新岗位,比如,“飞行保洁”。

  武胜路10号公厕,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免费开放,公厕的一项附加功能是:统计客流量。统计结果就是广场周边增派临时保洁人员数量的重要依据。

  节假日,人多,临时出现的垃圾就多,这时候,“飞行保洁”就派上用场了。整个人民广场保洁区30万平方米分成27块,3位工人专管“飞行保洁”,每人负责9块,哪里有临时垃圾,接到调度指令后,“飞行保洁员” 20分钟内就能清理完毕。

  就这样,“飞行保洁”时刻准备无缝衔接“常规保洁”,马路能不干净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留学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改写老黄历 实现机械化
新民晚报目击A06改写老黄历 实现机械化 2013-06-23 2 2013年06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