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萤火虫并不陌生。孩提时代,夜晚乘凉,或数天上星星,或看萤火虫远远飞来,又远远飞去,那是怎样的一种情趣。及至年长,读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意境何等优美。自古以来,夏夜的萤火虫就给人们的生活平添诸多意趣。
然而,让人惋惜的是,如今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在城市却难觅踪迹了。人们突然发现,那些星星点点的“小晶莹”,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灯光所取代,它们在现代文明的灯火辉煌中消失了。
现代文明给予人们很多,也让人们失去很多。此番青岛中山公园为了让城里人重温“小晶莹”的美丽,特花巨资从广西引进了一万只萤火虫。这样“购买浪漫”的设想算得出奇,如果“小晶莹”们能够适应城市的环境,也许还真能营造出一份久违的浪漫。
可惜的是,这些购买来的萤火虫并不能适应公园的生存环境。别的不说,光是公园中人工照明设施的大量发光,就会扰乱成虫求偶之光的信号,使其无法进行交尾。而老中青三代“追梦人”手中的手机、平板和各种相机不停的闪光,更是喧宾夺主,让这些小精灵受到惊吓。
购买来的萤火一闪而过,消失得就像流星一样。人们为“营造浪漫”付出了金钱, 而无辜的萤火虫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也许,人们引进萤火虫营造浪漫,并没有想到会让“小晶莹”们受到戕害。而且据青岛市林业局的专家介绍,青岛本来是多水且植被丰富的地方,“历史上”是一个适宜萤火虫生存繁衍的地方,自古以来萤火虫就多有。可如今,萤火虫不服这块土地的水土了,不是萤火虫习性变了,是水土变了啊!
萤火虫确实是一种浪漫的昆虫,不仅于此,萤火虫还是对环境“很有要求”的昆虫,它们对环境有指标的作用。萤火虫喜欢生活在“青山绿水”的地方。假如我们真心喜爱这种美丽的小精灵,假如我们自己也不想困于钢筋水泥森林的“围城”中度日,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一闪而过的萤火让我们痛惜,也让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