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董大酉:“大上海计划”不倦的实施者
在上海的城市发展史上,“大上海计划”是有点石破天惊的,它暗含的“华洋竞争”,自然让其时还有着强大错觉的西方人十分的不快,全英文的《字林西报》为此以《梦想的都市》对这个计划作了攻击,极尽挖苦和嘲笑。
上海的20年代,城市在建筑空间的丰富性、多样化上已经到了一个巅峰,无论是邬达克设计的诺曼底公寓还是公和洋行在外滩一地设计的沙逊大厦,都是这种丰富性和多样化的一个铁的佐证。而且无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所有这些建筑空间的背后,都可以读解到在上海已经稳坐钓鱼台的西方大班们的欲望和野心,没有这些冒险家们渴望以一种永不磨灭的物化形式来展现他们的欲望和野心,就无法想象上海会产生这么丰富、这么多样的建筑空间。但历史进程自有它的逻辑,而城市的发展也有它不可逆转的规律,就是这个年代,董大酉们纷纷地从美国回到了中国,由纽约回归了上海。在这座充满着巴洛克风格、折衷主义美学趣味的城市里,本土的、民族的建筑设计师渴望着他们的登场,从而滥觞着他们认为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而“大上海计划”为他们的登场展开了一个阔大的舞台。
董大酉就此开始了他的设计和规划。
从董大酉从上海特别市市长张群手中接过聘书,到他设计出最后一个建筑飞机楼后,这之中,他总共完成了如下建筑的设计: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体育场、上海市立医院、上海市卫生试验所、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这之中,最受人们关注的便是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
整个建筑,向南端坐在高约一层的仿石质基座上,基座的前方,有宽大的台阶,台阶的中央部分则是一块长方形石头浮雕,称之为“石雕御道”。这样的布局,连同四周的围栏、两侧的石狮,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北方紫禁城,那中国最尊贵的宫殿。
1933年10月10日,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在江湾地区的那片旷野中屹立,尽管,那时大厦的前后左右,皆是一片茫茫的田地,间或河流纵横,然“大上海计划”初试莺声,这让董大酉很是兴奋。
落成典礼的当日,特别市的市长已不是张群而是吴铁城了,他站在了一身戎装的军官们的中间,眺望着大厦前可容十万人集会的市政广场,看着当日广场上正举行的千人集体婚礼,定然是浮想联翩。
“大上海计划”中的建筑部分,除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之外,董大酉最为着力也是后人最为称道的还有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体育场,以及中国航空协会飞机楼。
那上海市体育场,诞生在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的两年之后。耗资100万,占地300 余亩,称之为“远东第一体育场”。整个建筑的大空间设计,当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粹主义的审美是迥然不同的了,但处处可见董大酉这代建筑设计师梦牵魂萦的东西:长为870米、宽为6米的回廊,外墙由清水红砖砌成120个拱券式结构,光影交错,着实迷人;看台正中部分,即司令台,设计成三孔券门牌楼式建筑,大拱门高达8米,拱门及门上立面,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烙印。
1935年10月10日,上海市体育场上演了她的“处女秀”,将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了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身着黑色孝服的东北运动员缓缓走过看台时,数万观众蓦然起立,对沦陷的东北表示了无声的抗议,偌大的体育场,气氛刹那之间变得凝重十分。
1936年的春天,航空协会飞机楼应运而生,但这个日子距离即将到来的八·一三事变已经是越来越近了。
有些事情是作为建筑设计师的董大酉永远无法猜度的。一·二八事变中,除了上海最大的图书馆,一起成为瓦砾的还有在“闸北工程总局”几十年努力下已变得非常繁荣的整个闸北地区。在当时《时事新报》的记者的目击中,“由宝山路而至永兴路,几如身涉乱砾丛中,极目四望,但见一片残垣断壁,周围数里,一月前鳞次栉比之市房,至今已无一完整之屋宇矣,而且各处马路都坍屋倒地,将路途塞断,宝山路两边之广厦巨至,尽如罗马废丘”。经此一战,上海财产损失高达7.8亿元,闸北地区从此成了上海最大的棚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