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先要心理“断奶”
从幼儿期养成孩子的独立性,关键是家长要跟着孩子一起“断奶”。付小平说,其实孩子成长到四五岁,许多事情都可以完成,比如,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澡、吃饭、擦屁股等。“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充分信任孩子,帮助并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但把孩子温柔地推开,方式不能粗暴,更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
付小平的女儿依依三岁多时,突然提出要帮大人洗碗。当时,付小平家里也出现了两派:一派支持,一派反对,反对派觉得三岁实在太小,洗碗不仅洗得不干净,也容易打碎。最后在付小平的坚持下,依依成功了。付小平说,当孩子主动提出参与家务,是她对成年人的活动产生了好奇,如果遭到拒绝,宝贵的探究心就容易被抹杀。“当然,如何引导孩子非常重要。比如,首先,大人要和孩子一起回忆洗碗的流程,同时,要告诉她可能存在的危险:打破碗不要紧,但碎瓷片容易伤手,需要及时呼唤大人来处理。其次,一开始,家长可以在旁陪伴和指导,但不要直接插手。”最后,依依的第一次洗碗花了10分钟,期间除了外婆在旁偶尔提醒洗碗流程,她顺利地完成了。
培养方式不走极端
信任孩子、树立自尊都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式。“但是,自尊的培养并不是一味地赏识和赞美孩子。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自尊心,很有可能会把孩子教育成自负、自大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付小平建议,培养孩子的自尊心,首先要教会孩子言行一致,自己许诺的事情要做到,其次,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接受别人的积极批评。
付小平认为,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两种极端,一种是放养过度,放任孩子成长但不去管教,认为那就是给孩子自由;另一种是过度教养,包括了过度溺爱、过度保护和过度管束。“前一种方式就会产生现在所谓的‘熊孩子’。后一种方式则会让孩子的依赖性变得很强,心理不容易成长。成年后容易变成三类人:啃老族、草莓族(过度保护下不能碰,经不起打击)和胆小鬼。”
不要压抑负面情绪
付小平女儿上小学后,有段时间回家总是情绪很激动。原来,老师对班上一位同学特别偏爱,让她感觉不公平。付小平说,孩子的情绪也可以很强烈,一件芝麻绿豆大的事就会影响他日常的一举一动。“通常,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表达不良情绪,但实际上,一旦我们不给他表达的机会,反而会带来不良后果。情绪不需要压抑,而是要被接纳和疏导。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去体会他们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把情绪表达往良性发展,提高独立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比如,如果孩子最心爱的宠物狗死了,孩子可能会哭闹甚至发脾气,父母不能为了安抚孩子哭闹而说:狗死了没有什么关系,再换一条就好了。付小平说,这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说,“狗死了是不是很难过,我也很伤心,就像失去了一个好朋友”。“面对孩子的情绪,否定的方式只会让孩子不再向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只有让孩子觉得成人也是感同身受的,才能做好下一步的引导。”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