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极自诉是遏制网络诽谤重要途径
曹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其中为诽谤罪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量化的入罪标准。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春泉表示,被点击五千次或被转发五百次,很多网民都能达到。“我在微博上的发言,就经常被转发超过五百次。”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游云庭也认为,点击五千次和转发五百次的标准过低,考虑到有些信息会在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多种网络平台反复出现,如果累计被点击或者被转发次数的话,达到“情节严重”更加容易。 

  游云庭同时强调,多数网络诽谤,没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警方介入有一定局限,还要靠被害人自救。最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办法,是被害人通过诉讼自行维权,“许多犯罪嫌疑人都是多次在网上造谣,如果其首次造谣时,被害人就能站出来,对名誉侵权民事起诉或刑事自诉,那将极大遏制类似案件。” 

  现行法律看,被害人自行维权有较大障碍,配套法律或制度还需跟上。目前互联网的发言都是匿名,受害者没能力知晓诽谤者的真实身份。我国电信运营商不对政府以外的人提供IP地址使用者身份的查询服务,即便被害人大致知道匿名发言者的身份,也无法在法律上证明。而且造谣者经常使用公共网络或代理服务器,还需借助技术侦查手段。

  “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的管理较为成熟,通过已建立的监控系统可锁定绝大部分发言者的真实身份。”游云庭建议,将这部分系统有条件向公众开放,建立查询制度,向被害人提供查询网络侵权者身份的通道,有助于遏制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各种互联网侵权行为。  本报记者 曹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9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0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阳光天地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网络反腐”部分失实可不追究
积极自诉是遏制网络诽谤重要途径
广告
新民晚报焦点A06积极自诉是遏制网络诽谤重要途径 2013-09-10 2 2013年09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