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组织“老房子保护和收藏论坛”嘉宾,实地踏访了两处抢救修复的古建筑。闻道园之外,苏州陆巷古村的会老堂原址修缮,则完美复原了明代嘉靖年间传统优雅的江南生活情调。
旧貌重现 由来有渊源
会老堂则位于东山太湖之滨,寓意“会老友、聚新朋、集贤达、遇知己”,始建于1533年前后,是宰相王鏊赠予老师的宅院。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中轴线分布,依次为门屋、大厅、楼厅、后院。其南北照墙的缠枝花砖雕、大厅顶梁木雕、莲花柱前门木刻、将军门坤石等,均为珍贵文物。会老堂的重点建筑文物主要体现在二楼楼厅,楼厅主体建筑有四根长达十米的通天楠木柱,支撑起220平方米的二层大楼,主体拱架跨度8米,是苏州太湖流域明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建筑瑰宝。
在前日的论坛上,会老堂堂主邢伟英披露了修复古建的艰辛之路,为了修缮古宅,她将上海的老洋房易主他人,来弥补修复资金缺口。邢伟英说,2003年无意间踏访了这座丈夫的祖屋,也就是破败的会老堂,萌发了修复的决心。她找来了苏州最具权威的古建筑专家和从事古建筑修复的专业人员,全面仔细地实地勘测和考查。施工人员首先利用遗存的坤石、石阶等,复原了已完全倒塌的将军门,充分彰显了明代建筑的艺术特点。二期修复中,她还购买了眷楼,搭建纯榫卯结构的古戏台,扩展了回廊,使得闻名于世的苏州园林特色在此发扬。
探寻老宅 复建有风情
昨天上午,在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的带队下,考察队伍自徐家汇出发驱车1小时入得闻道园内。古树名木多葳蕤,碧湖水榭相倚靠,砖雕院落“磨盘”路……来自皖南休宁、歙县、屯溪等地的古代会馆、明清牌坊、古桥、古屋被“移植”其中:牌坊是清代道光六年皇帝赐封的贞寿牌坊,牌坊下石板地面留有古时车轮辗过的印痕,湖面上则是货真价实的咸丰九年永济桥,原建在皖南的山坳里的,让人顿生思古幽情。如此种种,一砖一瓦、一栋一梁,都是来自安徽当地的不同院户的古宅内。
闻道园主人王卫本打算造一片“文化生态休闲园林”。还在项目启动不久,王卫探得一栋荒弃的徽式老宅,木椽精雕细琢,墙线错落,一看就是“大户人家”。于是,他招募了一批有经验的老工人,用了一个月时间,将宅子里的部件全部测绘标注好,拆下运往上海。
“大件600件,小件2000件,每一件都是工艺品。”从此之后,王卫着迷一般爱上了老宅子。他开始有意识地到安徽、浙江、江西一带看老宅。一路寻访,越看越心痛:“眼睁睁瞧见好多古宅已经被用作猪圈、养蚕场、茅草棚了,真让人急!”这几年,王卫花在收购旧宅、拆建、运输上,林林总总花费不菲,他的集宅故事,也被人传为了“搜城记”。
老宅保护 方法有说头
异地重建也好,原址修复也好,都使民居保护更多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也引发了人们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思考。
邢伟英说:“建筑是无声的音乐,更是一部历史的教材,有幸依偎在历史的阶梯上,它教会了我们淡泊、从容”“会老堂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历史。”
王卫也认为,自己在徽州等地区搜救了很多宅子,都带回了上海宝山,为它们在此重新安家,展现建筑的历史原貌,而建筑以及建筑本身的历史,任何人都是带不走的,会一直留在宝山。
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收藏鉴赏专家祝君波认为,尚未列入文物保护法范围的建筑,尤其是民居,处于危险中。异地收藏和保护,肯定不是上策,但比之毁坏,是一种可以妥协的办法,在今天从实事求是的理念出发,也应给予肯定。不过,收藏老房子应有底线,就是反对倒买倒卖、牟取暴利。
而以阮仪三为代表的专家则认为,保护一幢古建筑,意味着要保护一个环境。古建筑离开了原有环境,历史记录没有了,与原住民的关系就割裂了。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