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美丽长三角大型系列采访——池州贵池行
     
本版列表新闻
~~~——走进杏花村生态文化旅游区
~~~——走进杏花村生态文化旅游区
~~~——走进杏花村生态文化旅游区
~~~——走进杏花村生态文化旅游区
     
2013年09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村重现唐诗意境
——走进杏花村生态文化旅游区
曹刚
■ 经过整治,如今杏花村绿意盎然,一派生机 本报记者 楼文彪 摄
  杏花村,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城西,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古时曾有“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绝美记载。公元844年至846年间,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春游贵池时,他曾写下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地处杏花春雨江南地的杏花村,从此名扬天下。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饮酒赋诗,寻踪怀古。

  清康熙年间,贵池人郎遂潜心编撰《杏花村志》十二卷,是中国唯一入选《四库全书》的村志。其中详细描绘了村内十二美景:“平天春涨”“白浦荷风”“西湘烟雨”“茶田麦浪”“三台夕照”“栖云松月”“黄公酒垆”“铁佛禅林”“昭明书院”“杜坞渔歌”“桑柘丹枫”“梅洲晓雪”。然而,杏花村晚清以后屡遭劫难,早已面目全非,一片荒芜。

  去年3月,池州启动杏花村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利用良好的山水生态本底,规划了35平方公里控制区域。这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历史名村有望美景重现。

  伴随着潇潇秋雨,记者走进建设中的杏花村生态文化旅游区,有一种春风扑面的感觉。初现雏形的北入口景观区域内,杏树、银杏、乌桕、三角枫等大树苗错落有致,绿意盎然,一派生机。

  “北入口景观区域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以原生态地形和特质为依托,广泛种植杏、桃、菊等植物,形成四季繁花、田园迎宾的景象,突显原生态的唐朝田园农耕意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由池州市5个区县捐赠的318株大树已扎根,新栽的400棵红豆杉作伴左右。高大乔木纷纷归位,林下各类灌木、地被植物的栽植任务紧随其后。

  北入口景观工程,是杏花村众多复建项目的一个缩影。农业、水生植物种植,水域清淤及水系贯通,石城路、十里路沿线的“去黄复绿”和环境整治均已基本完成,重现唐诗中的古村美景之前,贵池区首先考虑的,是必须确保生态本底得到充分恢复和保护。

  去年2月,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管委会启动植树造林工作,在罗家排和汪家山两个山场,广植杏树18634株,面积436.6亩。贵池区还计划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建千亩杏树品种展示园,收集世界各地的优良杏树品种,并研究培育不同季节、不同花期的杏树品种。

  一批生态环境的潜在“敌人”陆续离开——建材厂、化工厂、木材加工厂及包装厂等多家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企业陆续搬迁。

  规划中的杏花村,有两条靓丽水带:秋浦河原生态湿地休闲带与十里杏花溪田园游憩带,构筑“水环村绕”的江南田溪格局,形成绿树村边合、水韵杏花村的田园意境。十里路沿线,已先期建设了月季园和桃花园等多项绿化工程,在保留原生态本底的基础上点缀杏花、红豆杉等元素,呈现原生态风貌。

  本报记者 曹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美丽长三角大型系列采访——池州贵池行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专版
产业布局要做“加减法”
古村重现唐诗意境
一个为垃圾操心的村支书
歌唱原生态
新民晚报美丽长三角大型系列采访——池州贵池行A11古村重现唐诗意境 2013-09-16 2 2013年09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