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以后,得以去欧洲旅行。在欧洲,一次又一次,总想去一下阿尔巴尼亚。说给我欧洲的朋友听,大家都吃惊地问,“去那里干嘛?那里似乎只有盐。”欧洲人眼中那是个一无是处的贫瘠之地,但是对我来说,那里是《宁死不屈》中米拉生活过的地方,还有一把吉他。在我看来,游击队少女米拉和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一样,在我禁锢的少年时代,他们分别象征着欧洲。
少年们都喜欢米拉,觉得她美。青年们从此以后开始玩吉他,那时一把手工制作的吉他好像三十多块钱就可以买到了。吉他琴弦容易断,但是,到陕西路、淮海路那里的一家琴行可以买到。那时还有一种阿尔巴尼亚进口的香烟,细长条的。那个时代,阿尔巴尼亚就是世界。今天才知道,原来这是1969年的电影。
电影里有德国军官当杀人犯。今天再见,才体会到,一定是阿尔巴尼亚演员扮演的德国兵,他们的脸颊很宽大,长着巴尔干人的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