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当代艺术晦涩难懂,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抽象艺术作品常常让人摸不着北造成的。所幸的是,当代艺术家们正在努力改变着这种现象,从“自然”中来,并回归“自然”中去。
这里所说的“自然”是广义的,一切与人有关的内容都是“自然”,其中与艺术息息相关的重要题材还是有关生活的一切。追根溯源,抽象最初只是简化了线条和具体形象,用形状和色块抽象出某些具体形象的特征的方式,即便是西方早期的抽象派们也只是将具体形象进行简化,以此或隐喻、或突出地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并希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直到20世纪一些“叛逆”的现代艺术家们弄出了不少不明所以的绘画、雕塑,抽象艺术似乎开始走进了越来越狭小的“胡同”,人们对抽象艺术以偏概全的理解也越来越突出。虽说追求新和变是艺术不断前进的动力,但越来越脱离生活本质的抽象还能成为广泛的“艺术”吗?充其量也不过是小众的自娱自乐罢了。
抽象来自生活的这种观念,即便是被当代艺术家们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的马塞尔·杜尚身上也可见一斑。他所创作的作品也偏爱从生活中取材,最著名的《喷泉》就是以小便池为对象设计的。他的这件作品虽然引起了无数争议和反对,但却切切实实地让每个观众都感受到了这个意象背后的讽刺,大家都明白当这个便池被设计之后,它就不再是单纯的生活用具,而是被赋予了其他更深层的寓意。
然而走上街头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雕塑作品不但丝毫找不到创作原型,有些甚至看不出究竟想表现什么,让人不明白它被放在街头是何寓意,这样的作品无论谁看了都是一头雾水,更谈何理解和共鸣?当生活现象渗入到抽象作品中,就仿佛形成了一个三角循环,先以人们对生活现象的固有概念引领观众关注雕塑;再由雕塑的特殊设计让观众打破对这里的生活用具固定的理解,产生隐喻的新含义;最后对雕塑的情感体验又能使观众对生活产生更多的思考。
让生活融入抽象,同时也使抽象更贴近现实,才能让抽象真正成为有意义的艺术模式。越来越学术化、理论化的抽象艺术是时候该回归“自然”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