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本版列表新闻
~~~——张定钊当代意象油画艺术评析
~~~——张定钊当代意象油画艺术评析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构一种自主型创作生态
——张定钊当代意象油画艺术评析
龚云表
▲新飞天系列——反弹琵琶 110x75cm布面油画 2011年
▲海的回忆系列——遨游 52x45cm布面油画 2013年
▲ 看戏 布面油画120cmx120cm 1963年
  ◆龚云表

  绘画是精神的一种存在方式,画家总是用自己的作品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以自己作品的存在方式去追求和验证艺术真正的精神意义。张定钊先生的油画作品具备着一种当代性的意象艺术的内涵和气质,与时代的审美精神所契合。他通过作品所呈现的审美意象的艺术世界,显示出不同凡响的独特风格和价值取向。他以执著的探索精神和个性力量,致力于艺术语言创新上的自主选择,建构起一种真正自主型的创作生态。他独辟蹊径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图式,并不断寻求开拓、创新和超越,在对油画艺术传统的传承中,实现了与当代审美精神的对接。

  先一步思考

  “岩石”意境由画入心

  张定钊早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有着正统学院派严谨扎实的深厚功底,精致娴熟的写实主义绘画风格和富有文化涵养的审美情致,年轻时即以《看戏》、《战斗中成长》等作品,使他具备了现代油画创作中坚派的实力,初步奠定了他在中国油画界的地位。及至上世纪80年代初,其时中国油画尚未进入整体规模的语言探索和风格选择的阶段,重视个性和多元取向的自由创作语境还是以后的事情。而在那时张定钊就已自觉深入对艺术本质的思考,让自己的艺术创作处于一种与创造性有关的探索状态之中。他以当代审美意象为切入口,富有创意地从题材和艺术语言表达的层面来建构个性化的绘画风格。从他这一时期的《非梦》、《飞天》和《文明的印痕》系列等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到与传统写实主义拉开了距离,注重绘画语言与意象诗境的交融。笔触朴拙而富有力度,色彩形成的肌理张弛有度,构成略显朦胧的物象,显得自由飘忽、虚昧空灵。一种意态恣肆的东方情致充斥画面,表达的境界从视觉转入内心。作品的主体意识和精神感情的契合融汇,在“立象以尽意”的表达中加深了对审美意象的挖掘和传递。 

  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被张定钊以后反复表现的“岩石”的形象,成为他作品的一个标志性的艺术符号和理想化的精神象征,体现了他与大自然相亲和的精神世界和对生命的深刻体悟。这既是他对于自然和生命的一种解释方式,也是他以这种朴实无华、蕴蓄内秀的艺术形象构成的生命的逻辑形式。他笔下的岩石并非只是简单的描摹再现,而是被赋予了精神的意蕴,令人感受到在古朴凝重背后饱满和鲜活的生命存在和天地间永恒的大美,涌动起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情怀。其后,他又将岩石的意象与飞天的形象相组合创作《飞天》系列作品,凝重浑厚的静态与轻盈空灵的动态并置,达到动静结合的情景交融、和谐统一。两者的神奇组合构成了“化石”的意象,仿佛从远古的山崖崩落,连时间都已凝固,与此同时又有一种恍惚缥缈的飞动感,舞姿飘逸的飞天似欲升腾而起,充满着神采奕奕的生命活力。

  进一步提升

  天地人之间似真似幻

  近年来,随着艺术观念的进一步提升,张定钊的油画创作也进入到一种更加自由洒脱、个性彰显的境界,他对当代审美意象的开拓和创新不断有新的成果呈现。他创作的《人与自然》、《人体之美》等系列作品,延续并深化了他的岩石意象和审美追求,虽然表现的主题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内核则是一以贯之的。他将岩石与人体组合,洪荒年代岩石的朴实厚重、坚固沉稳,与花样年华人体的轻盈妩媚、绰约风韵置于同一画面,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人既发思古之幽情,同时又与风情万般的现实产生联想,这种从厚实朴质中透出的飘逸空灵,更增加了作品的深邃意境和浪漫情调,完成了一次艺术想象中的时空超越。而在《冥想》系列作品中,剪影形态的人体嵌入岩石之中,在同一的笔触肌理中相互映衬,产生同质异构和“变奏”的形式韵味,使人仿佛走进亦真亦幻、扑朔迷离的绘画语言系统中,领略到作品中所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气息,感受到人体中呼之欲出的心灵颤动和生命激情。此外他还创作了《海的回忆》、《新飞天》和《龙门之梦》等多个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有意识地强化了和谐均衡的画面构成,突出节奏舒展的韵致,营造出一种飘逸而不浅显、巧构而不造作、丰富而不芜杂的审美意蕴,既注重物象又超越物象,实现了从对于物象的依赖到自由地抒发情感的转换。

  多一番超越

  古诗篇般的诗性绘画

  对于写实风格的油画来说,如果不是刻意把隐秘的含义设定在具体的形象之中,通常是无需作过多的阐释的。但是张定钊的油画作品已超越了现实的表象,以经过内心体验的目光,去洞悉本质真实的精神世界,使创作成为一种充满想象并且不断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交流的过程。面对他的作品,总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意味,蕴含着朦胧深邃的诗意。这种诗意,既不是清丽舒朗的轻快抒情,也不似忧伤哀怨的沉重慨叹,而是宛若一首首温润婉约、深沉含蓄的古诗篇。正如《诗经》所云:“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观之沁人心脾,令人荡气回肠。那种所谓无法言说的意味,也正如“诗无达诂”,是一种并非一目了然、一览无余便能作出简单明晰的解读的。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诗性绘画的特征,以他的诗性绘画语言实现了对精神和情感的征服。

  深一层关注

  以传统创新文化基因

  当下的油画创作语境,已很少有人关注“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命题。不过无论关注与否,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油画家,在他的创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会把融入血脉之中的中国文化基因,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表现出来。对张定钊也应作如是观。作为一位卓有建树的油画家,他理所当然注重绘画语言的本身的建构,但他更注重的是如何将语言提升到审美意象的精神高度,使语言和情感始终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动态关联。在他作品中不仅可以清晰看到他所显现的对于油画绘画技术的娴熟驾驭,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禀赋和美学品格,更可以强烈感受到他在坚持发挥油画表现力和保持油画特质的同时,将中国文化精神融入油画创作的追求。他的这种追求,并非只是在题材内容上将中国民族艺术元素简单地挪移和植入,而是将属于异域文化的油画语言体系,置于中国深厚文化传统大格局中加以融合后的开拓和创新,从而实现绘画语言与生命意境的交融,在作品的形式美感中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中意象审美的旨趣情致和精神取向。从这个意义来说,他的作品足以符合我们心目中的“中国油画”。 

  作为建国初期的油画精英之一,张定钊亲历并见证了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油画艺术的风云际会,而至今依然保持着敏锐而睿智的当代视野。他的作品一如既往地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呈现出青春和生命的质感。他建立的具有当代审美意象的个性化视觉形态,正通过视觉本身产生魅力,经得起人们的凝视,并且经由视觉传达到内心,与人们的生命体验引起共鸣,产生出令人感动的力量。我们也从视觉形态本身,真切分明地感受到属于他心灵的潜在话语。如今他虽然已逾从心所欲之年,却始终处于活力旺盛而充满激情的创作状态。壮心不已,老而弥坚。期待着张定钊先生不断有新作问世,带给我们新的惊喜。2013年初秋于系云书屋(作者为本刊特约评论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建构一种自主型创作生态
30年中寻求表现技法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B03建构一种自主型创作生态 2013-10-19 2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