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就业依旧艰难
记者来到本市高校集中的杨浦区、松江区调查,发现不少毕业生认为新一年毕业季,求职可能难上加难。上个周末,欧莱雅的宣讲会在复旦吴文政报告厅举行,整个会场400个座位,竟引来周边高校千余人排队入场,有的同学席地而坐听完整场宣讲。上海财经大学的小陈同学说:“跨国公司来大学招人越来越少了,谁都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小李同学认为,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调低,而毕业生总数仍在高位运行,好工作一定难找。
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甚至直接进入了“寒冬模式”,不经任何调查和实践,就一味焦虑和抱怨。在高校任辅导员的彭春雪被班里一位女同学连续“纠缠”了两天,“她来我这里‘倒苦水’,害怕找工作,一会说害怕企业要求高,一会又怕求职时遇到‘关系户’,受到不公平对待,看似担忧的问题很多。”彭春雪说,这名学生的担忧和焦虑颇具代表性,许多学生一进入大四便开始出现“求职恐慌症”,往往对就业形势做出过度悲观的判断,却没有理性地了解过自己专业的就业优势、往年专业内的签约情况,而且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完全没有方向。
就业率波动不会大
新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就业还是那么难吗?记者走访了多所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得到的信息是,预计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今年差不多,就业率、签约率等敏感指标波动不会过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处长、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徐阳已开始准备下月的校园招聘会。与企业接触后,徐阳认为,企业的用人需求还是有保证的,总体上看,能够保持往年的就业率。 (下转A2版)
(上接第1版)刚更名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今年毕业生招聘将与上海自贸区挂钩,引入更多自贸区企业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其实,自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发生起,每一年毕业季,媒体都在报道“大学生就业难”,而大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平稳状态。即便是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上海大学生就业市场仍平稳过渡。市教委今年7月发布的就业数据显示:本市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已达88%,与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高于2009至2011年同期水平。
市教委对于今年未就业毕业生作了一些调查分析:在未就业毕业生中,一半左右已有明确的意向单位,一成左右的毕业生在为来年考研或出国留学做准备,有两成多的毕业生目前仍在求职或等待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录用情况,仅有一成多的毕业生暂时没有就业或升学意愿。
就业困难难在结构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长期存在,但这种“难”,并非总量供给的问题,而是就业的结构。也就是说,社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岗位,可是,由于就业观念的局限,许多急需高校毕业生的区域、岗位招不到优秀学生,毕业生们仍扎堆一线城市和大企业大公司。
一些家长、学生仍然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当公务员、白领、工程师,不应该在生产第一线。然而,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许多地方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幅提升,有的城市已接近90%。就业专家指出,将来我国的年轻人大多数都能上大学,如果他们大学毕业后都想坐办公室,那么,谁来当工人呢?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下半年的招聘会上,前来参加招聘的大企业将进一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而且,这将成为一种趋势。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求职时选择的前三个岗位方向分别是:公务员、国企、跨国公司。但是,今年以来,我国主动调整经济增速;而大型垄断型国有企业,今后将逐步向民营企业开放经营权;同时,因商务成本的上升,部分跨国公司开始退出中国市场;未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在于全社会消费,将取代原有的“三驾马车”。种种迹象显示,将来出现在校园招聘会上的,更多的是那些服务民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学生调整就业偏好,也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关键。
不应过度悲观乐观
与悲观求职者相比,时下在高校中,还有一些乐观派。小林是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生,明年也面临毕业。与其他同学不同,小林对就业形势很乐观:“每年都说是最难毕业季,可还是有好多人找到好工作,毕业生要相信自己,不要总是被舆论忽悠。”小林告诉记者,自己有一个师姐,不久前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与自己班级里的同学相比,她是较晚被录用的,但是工作岗位却是最好的,“师姐和我说了,好工作不是找来的,机遇很重要,也许能等到最好的。”因此,小林决定未来不管求职形势如何,一定要抱着等一等的心态,抓住机遇才要紧。
对此,求职专家提醒,面对未来的招聘会,毕业生不应过度悲观,亦不要过度乐观。将来,大学生毕业,坐办公室、当白领的机会是少了,而相对其他岗位的需求则会增加。因此,转变求职观念仍是重中之重。专家还提醒,希望部分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摆脱“等一等”“看一看”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